秦璃目送李追遠離開,她是早就知道今天李追遠要出門的,但見他走后,還是緩緩低下頭,目光,落在了李追遠剛吃完的面碗上。
柳玉梅馬上給劉姨使眼色,劉姨一個箭步上前,將碗筷收起去清洗。
隨即,秦叔扛著一大捆竹子回來,往壩上一丟,拍了拍手。
柳玉梅坐到秦璃身側,微笑道:“阿璃,我讓阿力給你也做個和小遠侯一樣的藤椅,你看怎么樣?”
秦璃沒回應。
柳玉梅抿了抿嘴唇,對秦力道:“這兩天你抓緊時間,做兩個一模一樣的新藤椅,適合孩子坐靠的?!?/p>
秦力點頭。
秦璃抬起頭,
不顯然,但她確實高興了。
……
村口馬路邊上,沒怎么等,一輛老式大巴車就開了過來。
這時候鄉(xiāng)鎮(zhèn)大巴車是沒有站臺和固定停靠點的,雖有證管理卻大體還是私人承包性質,看見路邊有人等車就會停,乘客也能隨時叫著下車。
李三江還想再囑咐幾句小遠侯,可車來得太快,只能先上了車,待車駛離后,李維漢將李追遠抱起,放在了大伯李勝的推車里,讓他坐著。
然后,大家一起順著柏油馬路邊步行,不消一會兒,就趕上思源村的隊伍。
基本都是村兒里符合年齡的男性壯勞力,沒幾個女人,這也是因為如今轟轟烈烈的挑河工程已進入了尾聲,所需用工量和工時都已大大降低。
往前幾十年,每年特定時節(jié),幾乎全江蘇農村,男女老少,都得提扛著工具被組織起來,靠河的修河堤,不靠的挖水庫。
有時候趕上重點項目大會戰(zhàn),還會被組織到比較遠的地方,合力一起干。
大冬天的,腳踩在泥漿地里,一鍬一鍬的挖泥,一擔一擔的運土,那年景可沒多少工程器械,基本全靠人力。
從十幾歲的孩子,到剛出月子的婦女,全都要參加;那時候工期長,需要很長時間吃住在工地上,自帶干糧,自己搭棚子。
不知多少老人,都因當年的挑河艱苦,留下了病根子。
大伯李勝笑道:“還記得小時候那會兒,和爹娘去挑河時的苦哦,那時候爹還喜歡對咱們說什么來著,不好好念書,那就得一直挑河,哈哈。”
旁邊仨伯父都跟著笑了。
二伯李正說道:“到頭來,爹的那些話都白說了,咱哥幾個,壓根就沒念書的腦子,最后也就小妹念出去了?!?/p>
三伯李雄點頭道:“就是就是,娘生養(yǎng)的時候偏心吶,好腦子都留給妹妹了?!?/p>
李維漢假裝生氣地笑罵道:“幾個崽子放什么屁,你們要是能念得進書,老子還能不咬牙供你們?”
大家伙又都笑了起來,又是一番互相的嬉皮笑罵。
一切,仿佛又都回到了很久以前。
四個人,在爹娘帶領下,一起去上工挑河,一路上,也是如此這般。
這大概就是李維漢對這次挑河如此上心的原因了,兒子們各自都成了家,也都是幾個伢兒的爹,平日里都顧著自己小家,難免生些摩擦齟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