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場眾人都看向那身形挺拔,氣度沉凝的少年,聽其一番慷慨陳詞,心思各異。
崇平帝面色和緩,說道:“古人言,勛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賈卿在河南平亂以后,整頓吏治,安治百姓,營堤造堰,使中原百姓在雨汛時節(jié),不蒙丁點水患之災(zāi),于內(nèi)政一途確有殊功,及至南河危殆,臨危受命,領(lǐng)軍奔赴淮安,一駐河堤月余,與士卒同甘共苦,直面洪峰,險惡之處不下兩軍爭勝,此非卿之責(zé),而為卿之功!既武勛有功于社稷,朕豈能不賞以爵祿?”
賈珩是武勛,以目前的功業(yè),加兵部尚書已是極限,以其年紀(jì)、資歷、威望,總不能加三孤,那么就只能在武勛爵位上晉升,提升俸祿,恩蔭嗣子。
言及此處,崇平帝沉吟片刻,吩咐道:“內(nèi)閣擬旨,晉永寧伯賈珩為一等伯,以酬其在中原、江淮領(lǐng)兵抗洪保漕之功?!?/p>
升賞了賈珩的爵位,京營中一些軍將的爵位,也可順勢升賞,用之以籠絡(luò)軍心。
而且作為整軍經(jīng)武的主事人,竟連一等伯都沒有,實在也說不過去。
賈珩面色微肅,見此也不好推辭,聲音帶著幾分感激,說道:“臣謝圣上隆恩,皇恩浩蕩,感佩莫名?!?/p>
到他這個位置,除非晉爵為侯,才會有實質(zhì)性提升,但侯爵沒有說得出去的外戰(zhàn)軍功作為依托,根本不可能,縱然是三等侯也需要外戰(zhàn)功勞。
那么晉爵一等伯,也就在俸祿上有所提高,還有承襲子嗣的次數(shù)有所不同,當(dāng)然還有說出去或許更好聽一些。
事實上,大漢的公侯伯三等,往往在第三等卡的最嚴(yán),這是用來定名器規(guī)制的標(biāo)尺,但之后具體的幾等遷轉(zhuǎn),就是用來酬勞一些不足以封侯、封公,但偏偏又立了功勞的武勛。
只是二等伯差不多就可以酬他之功了,天子這是一步到位地加恩,以后再有非外戰(zhàn)的小功勞,也就默契的不用計功了。
楊國昌在下方坐著,聞聽崇平帝之言,皺了皺眉,張了張嘴,有些想要諫言,但這般回師凱旋的日子,卻又有些不好攪擾天子的興致。
而且為著二等伯還是一等伯,哪一個更合適而爭執(zhí),也大失宰輔體統(tǒng),連牛繼宗那等飯桶都是一等伯,讓小兒一等伯就是了。
此刻,除卻楊國昌皺了皺眉,殿中官員倒沒有什么反應(yīng)。
顯然天子沒有因賈珩克定內(nèi)亂而封侯,就是一些文臣的政治底線。
大漢武勛,開國封了四王八公十二侯,這是定鼎之功,太宗時期也封了一些侯伯,侯爵多是在西北、西南與蠻夷相爭而立下功勞的武勛。
崇平帝沉靜目光看向下方一眾將校,道:“京營有功將校,兵部的封賞不日也會下來,如有功于社稷,實心任事,朕不吝功爵之賞。”
大漢不僅有超品的公侯伯,還有將軍、輕車都尉、云騎尉等各種爵位,他也需要培養(yǎng)一批崇平武勛。
“我等謝過圣上,圣上萬歲萬萬歲?!鼻皝砭脱绲木I軍將,聞言,都是面帶喜色,軍心大悅。
一些文臣見著這一幕,眉頭緊皺,心情陰郁莫名。
暗道一聲,武勛勢大,此非社稷之福。
崇平帝封賞完賈珩,目光掃過殿中文武群臣,道:“諸卿用膳罷,戴權(quán),讓太樂署敬獻樂舞?!?/p>
戴權(quán)聞言,應(yīng)了聲是,轉(zhuǎn)身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