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是吃了那麥子磨的面,人要絕后哩!牲口都不吃!”
“我原本看著那姑娘水靈靈嬌滴滴的,挺可愛的,沒想到是城里人安了壞心腸,專門打著抗鹽堿化的旗號,來禍害咱的田呢。”
謠言在口耳相傳中不斷扭曲、放大,變得光怪陸離。
“轉(zhuǎn)基因”這三個字,在人們樸素的認(rèn)知里,成了比鹽堿化更可怕的毒瘤。
林教授和文秀一夜之間,也從專家變成了居心剖測之人。人們街上、食堂上看著他們師徒兩都紛紛避讓。
之前兵團(tuán)的大嬸阿姨們看著文秀這個來自江南的小姑娘,總要多看上兩眼,要是家里有個未婚的兒子,那就巴不得撮合撮合的。
如今,自從林教授拋出“轉(zhuǎn)基因種子”后,文秀跟她的老師仿佛被打上了一個標(biāo)簽:“城里人帶著毒種子打著試驗的名號來荼毒我們了?!?/p>
文秀和林教授成了兵團(tuán)農(nóng)場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存在,就連在集體食堂打飯,連顛勺的阿姨都看這兩人不太順眼。
跟林教授忙著來回于新疆大學(xué)實驗室和兵團(tuán)農(nóng)場不同,文秀有的閑工夫比較多,也更能敏感地察覺到了這種微妙的變化。
迎著那些躲閃的身影、懷疑和不安的眼神,其實文秀的心里更多的是委屈:“明明我和老師千里迢迢過來,就是要跟你們討論鹽堿化土地的治理方案的,哪怕我們提出的方案不稱心,也不能這樣吧?!?/p>
可是看著這些老實巴結(jié)的村民,文秀更多感覺到一種無力感。
他們是土地里刨食的村民,很多人終身沒有跨出過村子一步,更不用說踏進(jìn)實驗室了。
“爾之蜜糖,彼之砒霜?!贝蟮秩绱恕?/p>
每每迎著這些異樣的目光,文秀便想起林教授的叮囑:“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改變觀念非一日之功,咱們作為先鋒者,需要耐心,也需要時間,更需要真誠。”
“真誠?”文秀仿佛找到了秘訣,她來這兒之處,感觸最大的便是真誠了。那種質(zhì)樸的真誠。
每個人幾乎都是掏著心窩子,去對待她和林教授這么一位客人的。
于是,文秀便琢磨著如何去融入他們。
“該怎么融入嗎?”
“沒錯了,從飲食開始。”
記得,巴太送他們來時,迎客的那碗熱氣騰騰、咸香滾燙的奶茶,那看上去是一種飲料,何嘗不是代表著一種接納和溫暖呢?
“請大家喝奶茶,而且是我親手煮的!”這幾乎是這個還沒有離開象牙塔的姑娘想到的最能融入大家的方式了。
于是她買來了磚茶、鮮牛奶;就差將自己老師深夜提神的茶葉給薅沒了。
小小奶茶,看我的!
這對于平日里搗鼓各種試劑的姑娘而言,也太容易了。
先把磚茶搗碎,加水煮開,熬出濃釅的茶湯,然后倒入一大桶鮮牛奶。雖然食堂的大灶臺給她增加了點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