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奴隸剛在葡萄牙學會了幾句簡單的葡語,就被無情地扔回了部落。
回到部落后,他們成了非洲最早的“雙語人才”,整天在村口用葡語數(shù)數(shù)。
這讓部落里的巫師們感到十分困惑和驚恐,他們以為這些奴隸中了邪,紛紛施展各種巫術試圖驅散“邪靈”。
這段荒誕的“文化交流”,不僅沒有帶來真正的文化融合,反而給非洲部落帶來了不必要的恐慌和混亂。
三、剛果王的“塑料兄弟情”:圣經(jīng)的“防潮層”與“封建迷信小劇場”
迪奧戈·康在與剛果王的交往中,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國際交友”鬧劇。
他深知宗教在當時歐洲的強大影響力,于是想當然地認為,將圣經(jīng)送給剛果王,就能贏得剛果王的信任和友誼。
當他把圣經(jīng)鄭重地遞給剛果王努庫時,還不忘吹噓道:“這是歐洲最強魔法書!”
在他的想象中,剛果王一定會被這本神秘的“魔法書”所震撼,對葡萄牙文化頂禮膜拜。
然而,剛果王并沒有被他的話所迷惑。
他讓祭司連夜研讀這本圣經(jīng),希望能從中找到治理國家的智慧和求雨的咒語。
可是,祭司們翻遍了整本圣經(jīng),也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關于求雨的記載。
剛果王感到十分失望和憤怒,他覺得迪奧戈·康欺騙了他,于是氣得把圣經(jīng)墊在了寶座下當防潮層。
這一舉動,無疑是對迪奧戈·康所代表的葡萄牙宗教文化的一種無聲嘲諷。
1491年,葡萄牙傳教士團來訪剛果。
剛果王指著寶座下已經(jīng)被壓得有些變形的圣經(jīng),質問傳教士:“說好的呼風喚雨呢?”
傳教士們面對這一尷尬的局面,急中生智,連忙解釋道:“陛下坐在這本圣書上,自然能保國泰民安!”
這個牽強的解釋,竟然成功地化解了危機,還將宗教傳播玩成了一場“封建迷信小劇場”。
剛果王雖然對傳教士的話半信半疑,但出于對未知力量的敬畏,還是選擇相信了他們。
從此,葡萄牙的宗教在剛果有了一席之地,但這段荒誕的傳播過程,也成為了歷史的一個笑談。
四、導航界的“人工智障”:迷路、醉駕與“美人魚”幻滅
迪奧戈·康在航海導航方面的表現(xiàn),堪稱古代版的“人工智障”。
他的方向感極差,常常做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導航?jīng)Q策,給航海帶來了諸多麻煩和危險。
有一次,他把鯨灣誤認為是印度洋的入口,興奮地指揮船隊朝著這個方向前進。
如果按照他的指引,葡萄牙海軍恐怕要集體沖進沙漠,上演一場史無前例的“沙漠航?!濒[劇。
好在船員們及時發(fā)現(xiàn)了他的錯誤,才避免了一場災難的發(fā)生。
在安哥拉海岸,迪奧戈·康又迷路了。
為了找到正確的航線,他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用葡萄酒灌醉當?shù)氐耐林?,讓他們充當向導?/p>
他以為土著喝醉后會乖乖地按照他的要求帶路,然而事情卻完全出乎他的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