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大司馬蔣琬認(rèn)為諸葛亮屢次出兵秦川(今陜西甘肅秦嶺以北),道路險阻,運輸困難,最終未能成功。于是制造許多船只,計劃沿漢水、沔水(今漢江)東下,襲擊魏國的魏興(今陜西安康)、上庸(今湖北竹山)。恰逢舊病連續(xù)發(fā)作,未能及時行動。蜀漢眾人都認(rèn)為此事若不成功,退路將十分艱難,不是長久之計。漢主派尚書令費祎、中監(jiān)軍姜維等向蔣琬說明大家的意見。蔣琬于是上書說:“如今魏國橫跨九州,根基蔓延,平定清除并非易事。如果吳蜀東西合力,首尾呼應(yīng),即使不能迅速實現(xiàn)大志,也可分割蠶食,先摧毀其枝葉力量。然而吳國約定的出兵時間一再拖延,連續(xù)不能實現(xiàn)。我常與費祎等商議,認(rèn)為涼州是胡人邊塞要地,進退都有憑借,而且羌胡人心向漢如饑似渴。應(yīng)任命姜維為涼州刺史。若姜維出征,控制黃河以西地區(qū),我就率軍為姜維的后援。如今涪縣(今四川綿陽)水陸四通八達,能應(yīng)急需。如果東北(漢中方向)有戰(zhàn)事,奔赴救援也不難。請允許我移駐涪縣?!睗h主采納了他的建議。
魏國:朝廷計劃在揚州、豫州之間大規(guī)模開墾田地,積蓄糧谷,派尚書郎鄧艾巡視陳縣(今河南淮陽)、項縣(今河南沈丘)以東直至壽春(今安徽壽縣)。鄧艾認(rèn)為:“昔日太祖(曹操)擊破黃巾軍,實行屯田,在許都積聚糧谷以控制四方。如今三面邊境已定,戰(zhàn)事集中在東南淮南。每次大軍出征,運輸?shù)谋Τ^一半,耗費巨大。陳縣、蔡縣一帶,土地低平肥沃,可以節(jié)省許昌附近稻田的用水,引水東下灌溉。令淮北屯駐二萬人,淮南屯駐三萬人,按十分之二比例輪休,常年保持四萬人一邊種田一邊戍守。多開河渠增加灌溉,同時通漕運水道。計算下來,除去各項費用,每年可積余五百萬斛糧食作為軍資。六七年間,能在淮河地區(qū)積蓄三千萬斛糧食,這就是十萬軍隊五年的口糧。憑借這個基礎(chǔ)進攻吳國,沒有不成功的。”太傅司馬懿認(rèn)為很好。這一年,開始開鑿?fù)貙掍钋?。每?dāng)東南有戰(zhàn)事,大軍出動,乘船順流而下,可直達長江、淮河,糧食物資有了儲備,也沒有水害。
魏國:管寧去世。管寧名聲德行高潔,人們仰望他,覺得高不可攀;接近他則感到他和藹平易。他能通過具體事情引導(dǎo)人向善,人們無不受到感化。他去世時,天下無論認(rèn)識與否,聽說后無不嘆息。
正始三年(壬戌年,公元242年)
春季,正月:蜀漢姜維率領(lǐng)偏師從漢中返回,移駐涪縣。
吳國:吳主冊立兒子孫和為太子,大赦天下。
三月:魏國昌邑景侯滿寵去世。
秋季,七月,乙酉(疑誤):任命領(lǐng)軍將軍蔣濟為太尉。
吳國:吳主派遣將軍聶友、校尉陸凱率兵三萬進攻儋耳(今海南儋州)、珠崖(今海南瓊山)。
八月:吳主冊封兒子孫霸為魯王。孫霸是太子孫和的同母弟,特別受寵愛,待遇與太子沒有差別。尚書仆射是儀兼任魯王傅,上書勸諫說:“我私下認(rèn)為魯王天資卓越,品德美好,文武兼?zhèn)?,?dāng)今最適宜的是讓他鎮(zhèn)守四方,作為國家的藩屏輔佐。宣揚美好德行,廣耀國家威靈,這才是國家的良策,海內(nèi)所仰望的。況且太子與魯王之間應(yīng)該分出等級尊卑,以端正上下的次序,彰明教化的根本?!弊嗾律狭巳拇?,吳主不聽。
正始四年(癸亥年,公元243年)
春季,正月:魏帝曹芳舉行加冠禮(成年禮)。
吳國:諸葛恪襲擊六安,擄掠當(dāng)?shù)匕傩蘸蟪坊亍?/p>
夏季,四月:魏國立甄氏為皇后,大赦天下。甄皇后是文昭皇后(曹叡生母甄氏)的哥哥甄儼的孫女。
五月,初一:發(fā)生日全食。
冬季,十月:蜀漢蔣琬從漢中返回,移駐涪縣,病情加重。任命漢中太守王平為前監(jiān)軍、鎮(zhèn)北大將軍,督守漢中。
十一月:漢主劉禪任命尚書令費祎為大將軍、錄尚書事。
吳國:丞相顧雍去世。
吳國諸葛恪派間諜遠道觀察魏國要道地形,圖謀進攻壽春。太傅司馬懿率軍進駐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打算進攻諸葛恪。吳主(孫權(quán))將諸葛恪調(diào)防,移駐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
步騭、朱然各自上書吳主說:“從蜀國回來的人,都說蜀國想背棄盟約,與魏國交往,大量制造舟船,修繕城郭。還有,蔣琬駐守漢中,聽說司馬懿南下,不但不出兵乘虛夾擊敵人,反而放棄漢中,返回靠近成都。事情已經(jīng)非常明顯,無可懷疑,應(yīng)當(dāng)早作防備?!眳侵骰卮鹫f:“我對待蜀國不薄,聘問宴享,結(jié)盟立誓,沒有辜負(fù)他們的地方,怎么會這樣呢!再說司馬懿此前進入舒縣,十來天就撤退了。蜀國遠在萬里,怎能知道東南危急就立即出兵呢?過去魏國準(zhǔn)備入侵漢中,我們這里剛開始戒備,也沒有出兵行動,正好聽說魏軍撤回就作罷了,蜀國難道可以因此對我們有懷疑嗎?傳言不可信,我愿以全家擔(dān)保蜀國不會背叛?!?/p>
魏國征東將軍、都督揚、豫諸軍事王昶上書說:“地勢的險要是固定的,但防守的態(tài)勢不是一成不變的。如今我軍屯駐宛城(今河南南陽),離襄陽三百多里,有緊急情況難以相互救援?!庇谑且岂v新野(今河南新野)。
魏國宗室曹冏上書說:“古代的帝王,必定分封同姓以顯明親近宗親,必定任用異姓以顯明尊重賢才。只采用親親之道,國家就會逐漸衰弱;只采用賢賢之道,政權(quán)就可能被篡奪。先圣知道這個道理,所以廣泛任用親疏雙方,因此能保住國家社稷,歷經(jīng)長久。如今魏國尊重尊貴者的法度雖明,但親近宗親之道尚有欠缺,有的雖任用卻不重用,有的閑置而不任用。我私下思考此事,寢不安席,謹(jǐn)匯集所聞,論述其成敗如下:從前夏、商、周世代相傳數(shù)十代,而秦朝兩代就滅亡了。為什么呢?三代君主與天下人共有其民,所以天下人與其同憂;秦王獨裁統(tǒng)治其民,所以傾危而無人救援。秦朝看到周朝的弊端,認(rèn)為周朝因弱小而被奪權(quán),于是廢除五等爵位,設(shè)立郡縣長官,朝廷內(nèi)無同宗子弟作為輔弼,外無諸侯作為藩衛(wèi),如同砍去四肢,只靠胸腹。旁觀者為之寒心,而秦始皇安然自以為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豈不荒謬!所以漢高祖揮三尺劍,統(tǒng)率烏合之眾,五年之中,成就帝業(yè)。為什么呢?因為伐除根基深厚的難見功效,摧毀枯朽的容易成功,這是事理形勢決定的。漢朝借鑒秦朝的過失,分封子弟;等到諸呂專權(quán),圖謀危害劉氏時,天下之所以沒有傾覆,正是因為諸侯強大,如同磐石般堅固。然而漢高祖分封,封地超過古代制度,所以賈誼認(rèn)為要想天下安定,不如多封諸侯而削弱其力量;漢文帝沒有采納。到了漢景帝,誤用晁錯的計策,削減諸侯封地,于是釀成七國之亂。禍根其實起于高祖,成于文、景二帝,是由于寬嚴(yán)失度,操之過急所致。所謂‘樹梢太大必定折斷,尾巴太大難以擺動’,尾巴與身體相連尚且可能不聽從指揮,何況不是身體一部分的尾巴,怎能擺動呢!漢武帝采用主父偃的策略,推行‘推恩令’,從此以后,諸侯逐漸衰微,子孫微弱,只能享受租稅,不參與政事。到了漢哀帝、平帝時,王莽掌權(quán),假借周公輔政之名而行田常篡權(quán)之實,宗室王侯中,甚至有人為他制造符命,歌頌王莽恩德,豈不悲哀!由此看來,并非宗室子弟在惠帝、文帝時期就忠孝而在哀帝、平帝時期就叛逆,只是權(quán)力太輕、勢力太弱,無力安定社稷罷了。幸賴光武皇帝以蓋世英姿,在王莽已成氣候時將其擒獲,使斷絕的漢室得以延續(xù),這難道不是宗室子弟的力量嗎!然而他卻不借鑒秦朝的失策,沿襲周朝的舊制,到了桓帝、靈帝時,宦官當(dāng)權(quán),君主孤立于上,奸臣弄權(quán)于下;于是天下大亂,奸賊并起,宗廟化為灰燼,宮室變成廢墟。太祖皇帝(曹操)如龍飛鳳翔,掃除兇逆。大魏興起至今二十四年了。觀察五代存亡而不采用其長治久安之策,眼見前車傾覆而不改變車道。讓宗室子弟封王于空荒之地,統(tǒng)治著不能役使的百姓;宗室成員流落在民間,不參與國家政事;權(quán)力等同于平民,勢力與凡俗無異。朝廷內(nèi)無深根不拔的穩(wěn)固,外無磐石般宗族同盟的援助,這不是安定社稷、建立萬世基業(yè)的做法啊。況且如今的州牧、郡守,就是古代的方伯、諸侯,都擁有千里疆土,兼掌軍事重任,有的在一國之內(nèi)就有幾人,有的兄弟并據(jù)一方;而宗室子弟竟無一人置身其間,相互牽制。這不是強干弱枝、防備萬一的做法。如今任用賢才,有的被破格提拔為大都長官,有的統(tǒng)領(lǐng)一方軍隊;而宗室中有文才的必限于小縣縣令,有武略的必置于百人長官之位,這不是鼓勵賢能、優(yōu)待宗室的禮法。俗話說:‘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是因為支撐它的腳多。這話雖小,可以比喻大事。因此圣明的君主居安思危,存不忘亡,所以天下有變時就沒有傾覆的危險了?!辈軆紫M眠@番議論使曹爽感悟,但曹爽未能采納。
正始五年(甲子年,公元244年)
春季,正月:吳主任命上大將軍陸遜為丞相,其原任的州牧、都護、領(lǐng)武昌事等職不變。
魏國征西將軍、都督雍、涼諸軍事夏侯玄,是大將軍曹爽姑母的兒子。夏侯玄征召李勝為長史。李勝及尚書鄧飏想讓曹爽在天下樹立威名,勸他討伐蜀國。太傅司馬懿勸阻,未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