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打算有選擇地冊封天下諸侯,用朝廷的大義名分作為誘餌和枷鎖,將這盤散沙般的亂世棋局,重新納入自己的掌控之中。
選擇的標準,便是關(guān)鍵所在。
他的策略,總結(jié)起來便是八個字:遠交近壓,聯(lián)強迫弱。
對于那些遠在天邊、暫時無法構(gòu)成直接威脅的諸侯,如益州劉焉、交州士燮之流,不妨重賞賄賂,賜予尊貴的封號,滿足其虛榮。給予他們名分,就等于承認了他們的合法性,能讓他們暫時心滿意足,安于現(xiàn)狀,心生懈怠。如此一來,既能暫時穩(wěn)住他們,也能在天下人面前彰顯朝廷的寬厚大度,分化那些對朝廷抱有敵意的勢力。
而對于那些近在咫尺,處于中間地帶的諸侯,則要刻意冷落,不假辭色。讓他們時刻感受到來自朝廷的壓力,不敢輕舉妄動。
如此一來,這些近處的諸侯,便會陷入兩難之境。他們既忌憚遠方那些被朝廷冊封的忠臣會借天子之命來覬覦自己的土地,又畏懼近在肘腋的朝廷隨時可能發(fā)起的雷霆一擊,時刻擔心腹背受敵,讓其夜不能寐
由此,處于中間地帶的諸侯,為了不在遠近兩股勢力的夾縫中被碾碎,只能爭先恐后地向朝廷這棵大樹倒來。
而那些本就實力孱弱的小諸侯,在這弱肉強食的亂世里,更是時刻面臨被強大鄰居吞并的風(fēng)險。
朝廷的冷遇會加劇他們的恐懼,為了不被吞并,為了生存,他們同樣別無選擇,只能倒向朝廷。
等到中間地帶的諸侯,實力弱的諸侯,紛紛都倒向了朝廷,離得遠的,實力強的諸侯,自然而然成了眾矢之的。
屆時,朝廷振臂一呼,便可聚天下之力而伐之。
當然,這名分不能白給。還要設(shè)立諸侯的幾項規(guī)范,讓冊封的諸侯往上面靠,初期可以不那么嚴格,選擇其中兩三條滿足即可。
其一,定期朝貢,定期述職,以示臣服。
其二,必須將至少一名年未滿十二歲的嫡系子嗣送入行都的草堂學(xué)習(xí),名為教化,實為人質(zhì)。
其三,必須立即掃清轄區(qū)內(nèi)的匪寇,保境安民。
其四,必須疏通境內(nèi)溝渠、官道,確保暢通。
其五,也是最重要的一條,諸侯必須在自己的轄區(qū)內(nèi),主持推舉郡縣議官之事,將朝廷的新政貫徹下去。
為了確保這些新晉議官的純粹性,謝均還要定幾條標準:凡被推舉者,年齡不得超過四十歲,正是年富力強、思想尚未完全僵化的時候。其次,此人不得有官身,以防舊有官僚體系的滲透。他們必須是真正的民間賢達,代表著最純粹的民意。
不符合規(guī)范者,即便來了行都,也只有旁聽之權(quán),不得參與最后的投簽表決。
次日朝堂,大殿之上,百官分列。
朝會按部就班地進行著,議題多是些無關(guān)痛癢的瑣事,這是維系漢室正統(tǒng)所必須的禮儀。
而大政的討論和推行,則不是天子所能決斷的,需移步宮城之外的大政眾議閣。這已經(jīng)漸漸成了慣在場所有人心照不宣的慣例。
一個時辰后,冗長的朝會終于結(jié)束。百官魚貫而出,穿過長長的甬道,來到了大政眾議閣。
在議閣,謝均今日準備了兩項議題。
他上前一步,朗聲道:吾提議,擴大議席,天下各縣,皆可遣一議官,入朝閣,與朝臣辯論,廣開言路,共同投簽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