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繁華的街市,充斥著急促的腳步聲和車馬轆轆之聲,盡顯末日之景象。
至于那些普通的東京百姓,可就沒這般“消息靈通”了。
他們終日勞作,對朝中大事知之甚少,更不明白眼前這番騷亂意味著什么。
只看到官員富商們匆忙離去,以為只是尋常的搬家或是避難。
卻不知,他們世代居住的家園,很快就要被徹底拋棄了。
皇宮深處的文德殿,崇禎被軟禁于此。
如今他被廢去帝號,囚禁宮中,要問他慌不慌?
那肯定是慌的,畢竟誰也不想從九五之尊淪為階下囚。
可崇禎這人,心志不尋常,他深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從來沒有絕望過。
他素來喜讀史書,尤其對歷代君王失位后又能復辟的例子,那是了然于胸。
大明朝那位英宗皇帝朱祁鎮(zhèn)的故事,更是崇禎熟稔于心的“勵志范本”。
想當年,英宗在土木堡那場大災難中被俘,回京后竟被幽禁在南宮八年之久,受盡屈辱。
可最終呢?人家硬是憑著一股韌勁兒,在關鍵時刻“奪門而出”,重登大寶!
歷史不就是用來給后人提供經(jīng)驗,指引迷津的嗎?
崇禎作為英宗的嫡系后人,更能從中汲取智慧。
他心里盤算著:“英宗當年孤身一人,尚能在絕境中翻盤,朕如今手握東京城外十幾萬勤王大軍,更有眾多武將死心塌地地支持,難道還不如他英宗嗎?”
崇禎越想越覺得自己大有可為,復位雄心越發(fā)強勁。
是以,早在政變發(fā)生之日,崇禎便已在心中做好了復位的準備,暗中盤算著如何奪門而歸。
他給自己定下了策略:眼下最緊要的,便是以不變應萬變,不鬧騰,不激怒那些得勢的小人,先保住這條性命。
然后,就靜待時機。
一旦號令發(fā)出,外面那些忠心耿耿的將士們自會擁護他,重新登上帝位。
崇禎最大的底牌,便是東京城外那支對他忠心不二的十幾萬大軍。
再者,他畢竟是名正言順的大宋皇帝,這“大義”之名,旁人也無法輕易剝奪。
只要有機會,他復位的可能性便依然存在。
所以,他必須沉住氣,耐心地等待。
至于太上皇那邊,崇禎心里也清楚得很。
趙佶身邊多是些文官,那些筆桿子們,除了耍弄權謀,哪有什么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