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軍與民夫齊心協(xié)力,船隊運送土石,鋪設木樁、打樁加固。
工匠們在這里開挖、鋪地、搭建工棚,工地上熱鬧非凡。
崇禎不時親自巡視,視察工地進展。
。。。。。。
金陵的皇城工程已經(jīng)開局,朝野上下皆有一種“新生”之感。
南渡雖艱,然百官與軍民皆知:自今日起,江南便是大宋的中樞,金陵就是新都。
既然國都已定,新朝氣象必當與舊時不同,而其中最為象征性的舉措之一,便是改元。
自漢武帝創(chuàng)立年號制度以來,歷代帝王無不視年號為天子更化、昭示四海的名號。
宋朝尤甚,幾乎每一位皇帝在位期間都會多次改元。
比如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九易年號;
宋神宗雖在位十八年,也曾兩度改元“熙寧”與“元豐”并存于史冊,成為北宋長治時期的象征。
而眼下的“靖康”二字,對崇禎帝而言,卻是一根刺。
靖康之變的慘痛恥辱,已將這個年號釘死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如今南遷立都,再用此號,不啻自揭傷疤。
李綱在一次早朝上上前奏請:“陛下,自古改元有四因:一則祥瑞降臨,昭示天命;二則災異頻仍,以示順天應變;三則新政肇行,政體更新;四則大捷可紀,彰揚武功,今我大宋兩年間,先歷靖康之禍,再有南渡之舉,朝廷制度與國運皆已更改,改元之事,刻不容緩。”
此言一出,百官齊聲稱是。
崇禎看著殿中大臣,心中已有定意,但仍令群臣獻議:“年號關乎國體,不可草率,諸卿各抒所見,言之有理,朕自會裁定?!?/p>
當天,紫宸殿上,文武百官按班列坐,御前的香爐裊裊生煙。
殿門外春風微拂,傳來金陵新柳的清香。
第一個出列的仍是宰相李綱,他躬身奏道:“陛下,年號須寓意宏遠,以振士氣,臣以為,可用‘建炎’二字,建者,建立也,炎者,火德之盛。”
“我大宋承堯舜之火德,如今南渡再起,正是重建炎火之德,昭告天下,雖歷百難,國祚未絕。”
趙鼎緊隨其后:“李相所言固善,但炎火之意雖盛,亦有炎上之象,恐多躁動之機,不若‘紹興’二字更妥。紹者,繼也;興者,復興也。此二字合而為一,正合我朝繼承祖宗基業(yè)、復興山河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