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陳總,”
李飛鵬的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顫抖,他強迫自己冷靜下來,手指無意識地敲擊著桌面,那是他深度思考時的習慣。
“在多重失效模式下保證95%的識別率。。。這需要系統(tǒng)級的魯棒性設計,絕非單一算法模塊能獨立承擔?!?/p>
他深吸一口氣,努力將思維從震撼中抽離,回歸技術邏輯:
“首先,硬件層面,需要最大化異構傳感器冗余(攝像頭、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的獨立性,確保單一傳感器失效或被干擾時,系統(tǒng)仍有可靠輸入。
其次,在特征融合層,不能簡單加權平均,必須引入基于失效模式在線診斷的動態(tài)融合策略。
例如,當攝像頭置信度因強光驟降時,立即提升激光雷達點云在BEV空間構建中的權重。。。。。?!?/p>
他越說越快,思路逐漸清晰,仿佛在絕境中找到了一條荊棘小徑:
“更重要的是,需要構建一個覆蓋極端場景的‘感知能力邊界地圖’。
系統(tǒng)需要實時評估當前環(huán)境組合下,自身感知能力的極限在哪里。
當評估顯示關鍵目標(如橫穿小孩)識別置信度已逼近或低于95%的安全閾值時,系統(tǒng)必須主動降級,觸發(fā)更保守的駕駛策略,比如強制減速、擴大安全邊界。
甚至。。。。。。請求人工接管。
這0。1%的提升,或許就來自對自身‘無知’的清醒認知和果斷的保守決策?!?/p>
第599章人性的拷問
李飛鵬說完,感覺自己像是跑完了一場馬拉松,后背完全濕透。
他不敢看陳默的眼睛,只是看著下方自己有些顫抖的手指。
這不是完美的答案,甚至充滿了妥協和無奈。
但這是他在那巨大壓力下,基于對技術極限的認知和對生命的敬畏,所能給出的最誠實的回答。
而在他旁邊,從落地窗灑進來的陽光似乎也驅不散陳奇驚臉上的蒼白。
剛剛陳默關于“必然損失”
場景的拷問,像一把匕首捅進了他技術思維的盲區(qū)。
在特斯拉,目標是減少事故率,提升舒適性,系統(tǒng)設計規(guī)避極端情況,更不會明確設定“撞A還是撞B”
的倫理框架。
而陳默,逼他直面這最黑暗的選擇。
“陳總。。。”
陳奇驚的聲音干澀沙啞,他端起手邊的水杯猛灌了一口。
冰水刺激著喉嚨,帶來一絲短暫的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