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天正捻著胡須,眉頭微微蹙起:“自發(fā)起義雖是好事,可這么多支隊伍分散在各處,沒人統(tǒng)籌調(diào)度,萬一被官府各個擊破,損失就大了?!?/p>
“說起統(tǒng)籌,倒有個人得提一提。”
常遇春笑著補充,語氣里滿是贊許,“濠州分舵的朱元璋,您還有印象嗎?之前負責(zé)給光明頂送過糧草,腦子活,還懂些帶兵的門道,這次濠州的起義,就是他領(lǐng)頭的?!?/p>
楊逍抬眼看向他,回憶了片刻:“朱元璋?我記得他,做事踏實,不冒進。他這次起義,手下有多少人?”
“剛起來的時候只有幾百人,現(xiàn)在已經(jīng)招了三千多青壯了!”
常遇春聲音更亮了,“他還把分舵存的糧食拿出來接濟流民,打下了濠州城外兩個官府驛站,截了不少糧車,現(xiàn)在周邊百姓都愿意跟著他,連江湖上的好漢都來投奔!”
旁邊的彭瑩玉也接口道:“我派去濠州的探子說,朱元璋待人寬厚,打下驛站后沒動百姓一針一線,截來的糧食除了留夠隊伍用的,全部分給了附近村子?,F(xiàn)在濠州一帶提起他的名字,百姓都豎大拇指?!?/p>
楊逍手指輕輕叩著桌沿,若有所思:“這么看,他倒是個能擔(dān)事的。明教雖沒提前謀劃起義,但既然教眾已經(jīng)動了,咱們不能不管?!?/p>
“傳令下去,給各地起義軍送些兵器和糧草,尤其是朱元璋那邊,多派幾個懂兵法的教眾去幫他,教他怎么練兵、怎么布防?!?/p>
楊逍頓了頓,語氣多了幾分謹慎,“另外,讓探子盯著他的動向,不是信不過他,是怕他年輕,經(jīng)驗不足,走了彎路。”
常遇春連忙躬身應(yīng)下:“屬下明白!我這就去安排,保證物資和人手都盡快到位,探子也會把各地起義軍的動靜,一日一報給教主!”
殷天正看著楊逍,又想起遠在少林的張無忌,問道:“無忌去少林還沒消息,要不要把起義軍的事告訴他?讓他心里有個數(shù),也好早點處理完少林的事回來?!?/p>
“先不用急著說。”
楊逍搖了搖頭,“他去少林是為了成昆和少林的事,心思得專。起義軍剛起來,還不穩(wěn)定,等他回來,咱們再一起商量怎么幫襯,怎么讓這些隊伍擰成一股勁。”
他目光掃過廳中眾人,聲音帶著堅定:“官府現(xiàn)在怕是還沒反應(yīng)過來,咱們得抓住這個機會,讓起義軍站穩(wěn)腳跟。只要各地義軍能撐住,就算官府后續(xù)派兵鎮(zhèn)壓,也得掂量掂量
。
畢竟他們要對付的,不只是光明頂,還有遍布中原的明教力量!”
此時的濠州城外,朱元璋正站在新搭建的營寨前,看著手下將士操練,身后跟著兩名明教分舵的教眾。
“朱頭領(lǐng),光明頂傳來消息了!”
一名教眾遞上書信,臉上帶著喜色,“教主說會給咱們送五百把刀和兩千石糧食,還派了三個懂兵法的兄弟來幫咱們!”
朱元璋接過書信,快速看完,嘴角勾起一抹沉穩(wěn)的笑意,把書信遞給身邊的副將,對教眾道:“替我謝過教主!告訴教主,我朱元璋絕不讓明教失望,定能在濠州站穩(wěn)腳跟,不讓官府輕易欺負百姓!”
副將看完書信,問道:“頭領(lǐng),現(xiàn)在糧食和兵器要來了,咱們下一步是不是該接著打官府的據(jù)點?”
“先不著急打據(jù)點?!?/p>
朱元璋搖了搖頭,目光望向營寨外的田野,“現(xiàn)在官府還沒注意到咱們的規(guī)模,正好趁機鞏固營寨,再招些青壯。等咱們手下有五千人,把隊伍練熟了,再去打濠州城。
到時候有了城池做根基,才能和其他地方的起義軍呼應(yīng),官府也更難對付咱們?!?/p>
明教教眾看著他條理清晰的樣子,心里更踏實了:“頭領(lǐng)想得長遠!有您帶著,咱們肯定能成事!”
朱元璋拍了拍他的肩膀,語氣誠懇:“不是我一個人的本事,是明教給的支持,是百姓愿意信我。咱們起義不是為了爭地盤、當(dāng)大官,是為了讓天下百姓都能吃飽飯,不用再受官府的欺負。這點,咱們得一直記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