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頭聽了,笑得更開心了,他拉著拾穗兒的手,把她往巷子里拉:“姐姐,我媽媽煮了糖水蛋,讓我給你留了一碗,你快嘗嘗,可甜了!”
巷子里的孩子們都圍了過來,七嘴八舌地說著自己的進步。
“姐姐,我語文考了75分!”
“姐姐,我英語單詞全對了!”
“姐姐,老師夸我作業(yè)寫得認真!”
孩子們的聲音像小麻雀一樣,嘰嘰喳喳的,卻格外好聽。
拾穗兒看著他們一張張笑臉,忽然想起了奶奶——在臨上大學前拉著她的手說:“穗兒,奶奶沒文化,教不了你太多,但你要記住,做人要懂得感恩,別人幫過你,你要記在心里,有機會就幫別人?!?/p>
那時她似懂非懂,直到遇見張教授,圖書館的阿姨,遇見這些孩子,她才真正明白奶奶的話。
張教授當初把她從戈壁灘的接到學校,給她安排宿舍,幫她申請助學金,還總說:“拾穗兒,你是個好孩子,要把這份善良傳下去。”
以前她不知道該怎么傳,現(xiàn)在她懂了——把自己得到的“甜”分給別人,就是最好的報答。
奶奶給她的沙棗甜,張教授給她的幫助,現(xiàn)在,她把這份愛分給了這些孩子,看著他們從怯生生的小不點,變成自信開朗的小大人,看著他們的功課一點點進步,看著他們臉上露出開心的笑容,這份幸福,比任何時候都更濃郁,更長久。
小石頭拉著她走進自家的小房子,房子很小,只有一間屋,擺著一張床、一個衣柜和一張小桌子,桌子上放著一個搪瓷碗,碗里臥著兩個糖水蛋,熱氣騰騰的,甜香撲鼻。
小石頭媽媽從廚房走出來,手里拿著一雙筷子,笑著說:“拾穗兒老師,快嘗嘗,這是我特意給你煮的,小石頭說你喜歡吃甜的。”
拾穗兒接過筷子,夾起一個糖水蛋,咬了一口,蛋黃流出來,甜絲絲的,暖到了心里。
她看著小石頭期待的眼神,看著他媽媽淳樸的笑容,看著窗外巷子里追逐打鬧的孩子們,眼淚又一次涌了上來——這一次,不是因為感動,而是因為幸福。
她知道,奶奶和張教授一定在期盼著她,盼著她把沙棗樹的故事講給更多孩子聽,盼著她把這份甜,一點一點,分給更多需要的人。
往后的每個周末,“陽光社區(qū)”的巷子里,總少不了兩股動人的聲音——拾穗兒溫柔的講課聲,像春風拂過戈壁,輕輕漫進孩子心里;還有孩子們清脆的笑聲,裹著天真,在老槐樹周圍繞著圈兒飄。
老槐樹上掛著的小黑板,是這里最特別的“課堂”。
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生字、公式和英語單詞,每一筆都是拾穗兒的用心;
地上用樹枝畫的圖形更熱鬧,三角形、長方形排著隊,旁邊還藏著幾棵歪歪扭扭的沙棗樹——那是孩子們跟著拾穗兒學幾何時,隨手畫下的小小心思。
曾經怯生生的孩子,如今像極了戈壁灘上的沙棗樹。
在拾穗兒日復一日的陪伴里,他們一點點扎穩(wěn)了根,學著耐住生活的風沙,慢慢長出了屬于自己的“甜果子”。
這果子里,藏著知識的清甜,裹著成長的回甘,更浸著被愛細細滋養(yǎng)的、最珍貴的甜。
其實這巷子里的給孩子們補課,藏著最樸素的道理:不是所有成長都要在寬敞的教室,不是所有溫暖都來自轟轟烈烈的舉動。一句耐心的講解、一次溫柔的鼓勵,哪怕只是一方掛在槐樹上的小黑板,只要帶著真心與堅持,就能成為照亮他人的光,讓平凡的角落結出最甜的果,也讓我們明白——付出愛、傳遞光,便是生命最有意義的成長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