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聽罷,嘴角勾起一抹難以捉摸的笑意:“小子,倒以為自己是文武雙全了?”
“微臣不敢自夸,唯愿替陛下分憂!”李子城答得不卑不亢,面色凝重。
一旁的朱高煦嗤之以鼻:“朝廷能人眾多,改良兵器、克制倭刀這等事,哪輪得到你一個文官插手?”
“漢王殿下,此言可是小覷了文官?”姚廣孝面上含笑,言語間卻帶著一絲告誡。
放眼朝堂,除卻天子朱棣,無人敢輕慢這位“黑衣宰相”。便是朱棣在正式場合也要稱一聲“少師”,遑論新封的漢王朱高煦?
朱高煦本欲打壓李子城,未料反被姚廣孝質(zhì)問,臉上掠過一絲窘迫,強笑道:“少師言重了。小王再是魯鈍,也不敢輕視滿朝文武!”
朱棣深知次子勇猛有余而智謀不足,說話常欠思量。
姚廣孝這番敲打,也算給他個教訓(xùn)。為讓兒子長記性,朱棣索性將他晾在一旁,轉(zhuǎn)頭問邱福:
“朕不是早命兵部加緊研制克制倭刀之法?一月有余,竟無半點眉目?”
“回陛下,倭刀輕快鋒利,倭寇身形矮壯,下盤極穩(wěn),出刀迅疾如電?!鼻窀B曇魸u低,“若要在兵器上壓制,需將雁翎刀造得更輕、更韌。然此等利器,軍中將領(lǐng)尚且未能盡數(shù)配齊,何況尋常兵卒?”
朱棣臉色愈發(fā)難看:“照兵部這般磨蹭,待他們制出克敵之器,福建沿海怕是要重蹈朝鮮覆轍了!”
李子城將二人言語聽在耳中。邱福所言雖有理,卻太過拘泥。那些侵?jǐn)_閩浙的倭寇,實乃東瀛精心訓(xùn)練的武士,名為海匪,裝備卻勝過官軍。若真要大規(guī)模改良雁翎刀,耗費的工時物料足以武裝更多兵士,用人海戰(zhàn)術(shù)也能耗死倭寇。
見邱福無言以對,李子城再次開口:“陛下,臣確有一器,可速成,可御倭刀!”
朱棣先前未允,是不愿李子城折了顏面。他已被視作太子府屬官,是朱高熾將來的倚仗。若因此事顏面掃地,恐連累太子威嚴(yán)。然李子城再度請命,朱棣不得不正視。
他抬眼看向李子城,沉聲道:“李子城,軍國重事,非同兒戲。你一言,關(guān)乎萬千將士性命。此事玩笑不得,你當(dāng)真確信你那兵器可擋倭奴?”
“臣確信無疑!”
朱棣目光投向姚廣孝征詢。姚廣孝卻只捻著胡須,含笑不語,靜靜看著李子城。
朱棣沉吟片刻,決然道:“此事非同小可,朕亦不能輕斷。你既執(zhí)意接手,便需立下軍令狀!若造不出御倭之器,朕必以軍法嚴(yán)辦!”
此言一出,朱高熾臉色驟變:“父皇!李大人方才或是戲言!改良兵器重任,還是交予兵部……”
“太子殿下寬心,微臣絕非一時沖動!”李子城心意已決。
朱高熾急得連連頓足,卻無可奈何。
朱高燧見狀,在旁冷笑:“好個大哥,為了保他,竟敢忤逆父皇了?”
“三弟莫要添亂!”
“這怎是添亂?分明是大哥對父皇不敬!”
眼看兄弟二人又要爭執(zhí),朱棣猛地一拍御案:“吵嚷什么?再吵都去軍中喂馬!”
朱棣震怒,朱高熾與朱高燧頓時噤若寒蟬。
朱高煦瞪了朱高燧一眼,上前對朱棣道:“父皇,既然李大人如此篤定,不如由兒臣做個見證。若他所制兵器不能御倭,非但貽誤軍機(jī),更恐累及今冬征朝大計!若他事敗,當(dāng)如何處置?”
“臣若不能,甘受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