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免則例:“現(xiàn)任甲科京官一品免田一萬畝,以下遞減,八品免田兩千七百畝;外官減半;致仕免本品十分之六;未仕進士優(yōu)免田最高可達三千三百五十畝,未仕舉人優(yōu)免田一千二百畝;生員、監(jiān)生八十畝?!?/p>
北林莊的王修安父親是舉人出身,五十多歲,因長年有疾,只在家中休養(yǎng),多是生員出身的王修安掌家。
附近村民為避賦稅,多投獻田地給王修安。
建筑廠廠長王守誠與王修安是堂兄弟,王守誠家的田地便投獻在王修安戶下。
具體做法是雙方在投獻之前,商議好每年的地租和永佃田使用年限,然后王守誠低價將土地“賣給”王修安,自己再成為王修安的佃戶。
經(jīng)過投獻之后,王守誠其實種的還是自己家原來的那塊地,只不過其名義上屬于王修安,每年只需要交給王修安一定的地租,不需要再交畝稅。
即使田主把田賣與別人,仍舊是舊佃戶耕種還租,叫做賣田不賣佃。
現(xiàn)在農會的做法是,不改動任何現(xiàn)有規(guī)則,不看地,只看戶。
向戶主征收每季收成的三成,換取農會的水利、施肥、改種、護衛(wèi)等服務。
農會之所以能在三月中旬開始,到四五月份快速在鞏東鋪開,也是因為崇禎八年春夏大旱。
抽水設備起到了關鍵作用。
到夏收時,富戶們發(fā)現(xiàn)雖然向農會多繳了三成,但田地的旱災大為緩解,收成反而增加,地越多,就越劃算。
不僅如此,還可以參與農會的筑路招標,開辦廠坊,這其中的利潤可比賣三成糧食大的多。
王守誠的建筑廠就是一個實際案例。
建筑廠的三個大股東為周懷民、王修安、楊君岳。
王守誠以身入股,占小股。
周記采買‘村村通’、保戶堂采買‘保民家園’,在這兩個大工程刺激下,王守誠的財富和權力直線上升。
財富來自每月的工錢、分紅及物料的灰色收入。
權力來自建筑廠招募的工人越來越多,他便有了更多支配人的權力和影響力。
不知不覺中,完成從一個投獻自耕農向資本家的轉變。
這個過程中,王守誠對自己地位的評估和心理預期,也有了很大的變化。
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