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自己想不到好的辦法,那就請教別人唄,偏偏他還不能跟大明土著商量。
光跟朱標商量,也沒商量出什么有用的東西。
朱標也不敢大刀闊斧地改革。
朱吾適這個現(xiàn)代人,雖然腦子不一定多聰明,但是想問題的角度跟大明土著還是有很大區(qū)別的。
朱吾適坐在龍椅上,組織了一下語言。
“我是這么想的,首先呢,傳統(tǒng)科舉制度肯定是要改革的,但是不能改得太狠,不然讀書人接受不了,直接撂挑子不干了。
改革的話,減少四書五經(jīng)的比重,增加考生實際治理能力。
例如財政管理,水利工程,軍事戰(zhàn)略以及農(nóng)業(yè)。
反正大明已經(jīng)很久沒有科舉了,干脆早點兒把這個消息傳出去,讓志在科舉的讀書人從現(xiàn)在就開始改變。
這個影響應該不算大,畢竟四書五經(jīng)又不是廢棄了。
而且考核考生的治理能力名正言順,誰也挑不出理。
這個改革段時間內(nèi)效果不算大,但是長期來看的話,效果還是很明顯的。
只要推行個幾十年,大明以后能通過科舉考試的人,起碼在治理地方上比現(xiàn)在的讀書人要強得多的?!?/p>
這一點朱元璋也想過,確實是個好辦法,而且是個比較溫和的好辦法。不過是個長期工作。
大明初立,科舉跟前朝有點兒改變很正常啊,誰也說不出什么。
如果幾十上百年以后再改革,還真不好改了。就現(xiàn)在最合適。
“賢弟,你繼續(xù)說?!?/p>
朱元璋給朱吾適倒了杯茶,期待他后面能有什么更好的辦法。
“科舉改革簡單,如何防止文官一家獨大,這才是重點。”
朱元璋深以為然,他看史書,大明中后期,自己的子孫明明是皇帝,活得卻是一個比一個憋屈。
甚至都不得不扶持閹人跟文官對抗了。
看史書的時候,朱元璋都得帶著足球或者籃球。
看到氣憤的地方,就踢兩腳或者拍兩下,不然心里太難受,總想摔東西。
“賢弟啊,這個咱也想過,甚至都問過那個什么dS。咱看手機上說得就挺好的,就是不知道具體實施的話怎么樣。”
朱吾適一口茶水直接噴了出來。
他是真的沒想到,朱元璋都會用dS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