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吾適這番話
不說
是振聾發(fā)聵吧,也是說到八人的心坎里了。
他們幾個不敢說自己是國子監(jiān)最努力的學(xué)生,但真要說努力程度的話,他們自認不比任何人差。
究其原因,就跟朱吾適說的一樣,他們知道自己沒有靠山。
想要不辜負這些年的努力,不辜負家人的期待,就只能努力努力再努力。
如果真的像朱吾適說的
那樣,官宦子弟生來注定當(dāng)官,農(nóng)家子弟就該務(wù)農(nóng),那他們努力的意義又何在呢。
至于說官宦子弟是不是會一代比一代差,這個他們不知道,但是有一件事兒他們很清楚。
那就是村里的地主家的兒子,沒幾個好東西。
他們經(jīng)常會聽家人在背后偷偷說,那個地主以前挺好的啊,怎么他的孫子是這個德行。
生來就有的
東西,是沒有人會珍惜的。
“王爺,所以您開辦應(yīng)天府小學(xué),就是為了打破
這一規(guī)則嗎?”
幾個人都很激動,他們感覺自己即將要參與的,是很了不得的事業(yè)。
朱吾適斬釘截鐵地說道。
“是的,應(yīng)天府小學(xué)
只是個
試點,我的終極目標是,讓天下人都有書讀。
到那個時候,不管是當(dāng)官,還是做其他的,都是有能者居之。
而不是看你是什么出身,有什么背景。
就算你是皇帝的兒子,沒有能力就要往后站。
你們設(shè)想一下,如果大明所有的工作,都是最有能力的人在做,大明何愁不興盛,百姓何愁沒有好日子過?”
這就屬于是畫大餅了,因為
這個目標,基本不可能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