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陽光慷慨地灑在社區(qū)花園,康復花園區(qū)已是綠意盎然。黃小磊早早來到園中,檢查昨夜安裝的自動滴灌系統(tǒng)——這是“交織花園”項目的第一個實質性投資,確保植物在夏日高溫下也能得到持續(xù)hydration。
今天是個特殊日子,“交織花園”將迎來第一批正式參與者。經過篩選,八位來自不同背景的創(chuàng)傷幸存者同意參與這個為期十二周的園藝康復項目。
張女士是第一位到達的。她帶來了一包自家收集的紫蘇種子:“我想。。。也許別人也會喜歡這個味道?!?/p>
黃小磊接過種子,小心標注后放入新設置的種子交換庫:“謝謝你的分享。紫蘇很好生長,很快我們就能都有收獲。”
陸續(xù)地,其他參與者到來:一位因工致殘的前建筑工人、一位經歷火災失去家園的老婦人、兩位退伍軍人、一位癌癥康復者、一位失去伴侶的中年男子,還有一位因校園暴力而輟學的青少年。
初次見面略顯拘謹,大家站在新辟的交流區(qū),彼此間保持著安全距離。黃小磊沒有強迫互動,而是直接帶領大家進行第一個活動:移植番茄幼苗。
“專注于手指間的土壤質感,”他示范著如何小心取出幼苗,“注意根系的完整性,給它足夠的空間生長,但不要過度打擾?!?/p>
很快,大家都沉浸在簡單的園藝操作中。挖坑、放置幼苗、填土、澆水——一系列重復性動作有著奇妙的安撫效果。緊張的氣氛逐漸緩解,偶爾有人就種植技巧提問,自然的對話開始流動。
那位前建筑工人注意到高架種植箱的結構問題,主動提出加固建議;老婦人分享了她母親傳授的番茄種植秘訣;青少年默默但精準地完成了所有移植工作,得到黃小磊的點頭認可。
活動結束時,每人選擇了一盆香草植物帶回家照料?!斑@是你們的第一個責任,”黃小磊說,“也是第一個承諾——對自己和他人的承諾?!?/p>
隨著項目推進,每周兩次的聚會成為固定日程。黃小磊設計了循序漸進的活動:從簡單的播種澆水,到更復雜的修剪扦插;從單獨操作到需要合作的任務;從照料植物到學習制作堆肥、收集種子。
每次活動都包含短暫的交流時間,但話題不必圍繞創(chuàng)傷經歷,可以只是分享種植心得、觀察筆記,或者單純享受寧靜時刻。
令人驚訝的是,正是這種看似表面的互動,逐漸構建起深厚的理解與支持。那位退伍軍人在第三次活動時帶來了一包特別篩選的土壤,說是適合那位癌癥康復者正在培育的敏感植物;青少年默默制作了一套標簽系統(tǒng),讓每個人都能清晰找到自己的植物;失去伴侶的男子開始提前到達,為大家準備工具和座椅。
黃小磊不僅是指導者,也是學習者。他從每位參與者身上看到不同的應對策略和力量源泉,這些觀察又反過來豐富了他的項目設計。
六月中旬,警方傳來消息:基于多方合作,一個跨國犯罪集團的重要財務通道被成功阻斷,數百人免于被騙。更重要的是,這種新型合作模式正在被國際組織復制推廣。
“你的貢獻不止于直接信息,”警官在電話中說,“你展示了另一種可能性——幸存者不是只能被動接受幫助,而是可以成為解決方案的一部分?!?/p>
黃小磊將這些消息簡要分享給項目參與者,不是強調恐怖,而是突出希望:“我們的工作不止于此地,而是連接著更大的改變。”
這句話似乎觸動了大家。下一次活動中,更多人主動分享自己的小進展:那位老婦人開始嘗試制作香草茶送給鄰居;前建筑工人設計了一套陽臺園藝方案,適合行動不便者;甚至最沉默的青少年也展示手機里自己窗臺花園的照片,那里現在種滿了各種幼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