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車如同不知疲倦的鋼鐵巨獸,晝夜不停地向西、再向西。車輪與鐵軌撞擊發(fā)出的“哐當”聲,早已從最初的喧囂變成了背景里永恒不變的節(jié)奏,催眠著車廂里疲憊的人們,也丈量著與故鄉(xiāng)越來越遙遠的距離。
一天,兩天……時間在單調的行駛中流逝。窗外的景色,如同緩緩拉開的、色調愈發(fā)灰暗的畫卷,開始發(fā)生顯著而令人心悸的變化。
最初一馬平川、阡陌縱橫的平原景象早已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起伏不斷的丘陵地帶。這些丘陵算不上高峻,但缺乏植被,大多只覆蓋著枯黃的草皮和低矮的灌木,裸露著大片大片的黃土和巖石,在冬日慘淡的陽光下,顯得格外荒涼貧瘠。偶爾能看到一些小小的村落,土坯房低矮而破敗,仿佛被遺忘在世界的角落。
“這地方……可真夠荒的?!瘪R志軍趴在窗口看了一會兒,忍不住嘟囔了一句,之前車廂里帶頭唱歌的豪情似乎被窗外的景色吸走了不少。他轉過頭,試圖找回點氣氛,“不過也好,夠隱蔽!符合戰(zhàn)備要求!”
但他的玩笑并沒有得到太多回應。越來越多的人沉默下來,凝望著窗外,臉色漸漸變得凝重。
列車繼續(xù)深入。丘陵逐漸被更加高大、連綿不絕的山脈所取代。這些山,不再是江南那種溫潤如玉、覆蓋著茂密森林的青山,而是呈現(xiàn)出一種北方特有的、雄渾而蒼涼的褐色和灰色。它們像巨大的、沉默的野獸,脊背上巖石嶙峋,植被稀疏得可憐,只有一些耐寒耐旱的荊棘和枯草在寒風中瑟瑟發(fā)抖。綠色,在這里成了極其奢侈的顏色。
“看!那么多山!光禿禿的……”一個女同學小聲驚呼,聲音里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惶恐。
“這得挖多少山洞才能把工廠放進去?。俊绷硪粋€學機械的男生推了推眼鏡,喃喃自語,語氣里更多的是對工程難度的直觀震撼,而非興奮。
車廂里的氣氛,隨著窗外景色的愈發(fā)荒涼,而重新變得沉悶起來,甚至比剛離站時那種離愁別緒更加壓抑。這是一種面對巨大自然差異和未知艱苦環(huán)境時,本能產生的驚愕與不適。
氣候也明顯變得更加干燥和寒冷。雖然車廂里有簡陋的供暖,但透過車窗縫隙鉆進來的風,帶著一種干冷刺骨的感覺,和江城那種濕冷完全不同。有人開始不停地喝水,嘴唇依然干裂。有人把帶來的所有衣服都套在了身上,依然覺得寒氣往骨頭縫里鉆。
“這才剛進山沒多久吧?怎么感覺比東北還冷?”一個從沈陽來的同學搓著手哈氣。
“不一樣,那是干冷,這是濕……不對,這好像也是干冷,但就是透心涼?!绷硪粋€同學試圖分析,最終失敗。
低聲的抱怨和議論開始像蚊蚋一樣在車廂里嗡嗡響起:
“不是說三線建設嗎?怎么感覺像是發(fā)配邊疆了……”
“這地方能建廠?水從哪里來?電怎么通?”
“我?guī)У牟聊樣投伎觳粔蛴昧?,這風跟刀子似的?!?/p>
“想想以后要在這待很久,我心里就有點發(fā)毛……”
這些聲音壓得很低,但在相對安靜的車廂里,還是能依稀聽到。理想主義的熱情,在嚴酷的自然景觀面前,開始顯露出脆弱的底色。對未來生活的浪漫想象,被眼前這片貧瘠、蒼涼、似乎無窮無盡的山地擊得粉碎。
就在這時,車廂頂部的廣播喇叭突然響了起來,播放的不再是通知,而是激昂雄壯的革命歌曲《我們走在大路上》。
“我們走在大路上,意氣風發(fā)斗志昂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