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分享
這是拾穗兒和陳陽從內(nèi)蒙古草原研學回來的第三天,京科大學的報告廳里已坐得滿滿當當。
木質(zhì)座椅上,學弟學妹們捧著筆記本輕聲交談,筆尖在紙頁上摩挲的聲響,伴著窗外梧桐葉的沙沙聲,織成初夏里安靜又熱烈的氛圍。
作為即將畢業(yè)的大四學生,他們要給同校的學弟學妹、學院老師分享研學收獲,更要說說藏在心里多年的戈壁夢。
拾穗兒站在后臺,左手反復摩挲著帆布包上繡的小雛菊。
這是大三那年,她和陳陽在實驗室培育“戈壁1號”耐旱草種時,他趁著等待數(shù)據(jù)的間隙幫她補的,針腳里藏著“扎根戈壁”四個字的縮寫。
包側(cè)兜露著半截研學手冊,封面上沾的草原沙土還沒擦干凈,指尖一碰,就能想起在蘇木馬場蹲到腿麻測的土壤濕度。
想起牧民遞來的熱奶茶,炒米沉在碗底的香甜,還有和陳陽一起在沙丘邊埋下的草種——那是他們?yōu)楫厴I(yè)返鄉(xiāng)做的最后一次實地驗證,每一粒都裹著京科大學實驗室調(diào)配的微生物菌劑。
“又在琢磨待會兒怎么說?”
陳陽的聲音從身后傳來,他穿著京科大學的灰色紀念衫,袖口卷到小臂,露出去年在戈壁測土壤肥力時留下的淺疤。
他手里拿著兩個保溫杯,遞過來一個給拾穗兒:“張教授剛讓我給你帶的,他說你一緊張就容易嗓子干,特意泡了胖大海,還加了你喜歡的蜂蜜?!?/p>
拾穗兒接過保溫杯,手指觸到溫熱的杯壁,暖意順著手指漫到心口。
她低頭抿了口茶,甜潤的滋味壓下了些許緊張,聲音里還帶著未散的研學余溫:“我怕說不好草原上的事,那些土壤分層、植被分布的細節(jié),學弟學妹會不會覺得無聊?。俊?/p>
“怎么會?”
陳陽從背包里掏出一個淺棕色牛皮本,翻開的那頁夾著片壓平的沙棗葉,葉緣還帶著草原的淡綠。
“你忘了?咱們在草原采集深層土時,你為了數(shù)清楚土層里的擬步甲幼蟲,蹲在地上看了整整半小時,連牧民叔叔都湊過來夸你‘比草原的老牧民還懂土’。你只要把這份對土地的認真說出來,大家肯定能懂你為什么想回戈壁?!?/p>
他說著,用食指輕輕彈了彈她發(fā)紅的耳垂,“而且張教授剛才還跟我說,待會兒他會幫你補充分享生態(tài)修復技術(shù)的細節(jié),咱們倆搭檔,肯定沒問題?!?/p>
正說著,后臺門口傳來腳步聲,張建軍教授走了進來。
他穿著件洗得發(fā)白的格子襯衫,手里拿著份研學報告,上面密密麻麻寫著紅色批注,連“草原與戈壁土壤肥力對比”的圖表都重新畫了一遍。
“穗兒、陳陽,剛才再看了遍你們的報告,‘草原-戈壁生態(tài)聯(lián)動修復’這個思路很新穎,待會兒分享時可以多說說——讓學弟學妹們知道,咱們學生態(tài)的,不只是在實驗室里做數(shù)據(jù),更要到實地去找答案?!?/p>
拾穗兒看著報告上細致的批注,眼眶忽然有點發(fā)熱。
四年來,張教授不僅教她專業(yè)知識,還總在她實驗遇到瓶頸時陪她在實驗室熬夜,在她想家時跟她聊戈壁的植被特點,甚至幫她聯(lián)系戈壁的公益組織,湊齊了建學校的第一筆資金。
她用力點頭:“教授,我記住了,我會把草原的故事說清楚,也會把咱們要回戈壁做事的心意說清楚?!?/p>
“這就對了。”
張教授拍了拍她的肩膀,眼里滿是期許,“去吧,報告廳里的孩子都等著聽你們的故事呢?!?/p>
拾穗兒深吸一口氣,跟著陳陽走向舞臺。
聚光燈落在身上時,她看見臺下密密麻麻的臉——有抱著筆記本的學弟學妹,有熟悉的同班同學,還有坐在前排的張教授,正笑著沖她比了個“加油”的手勢。
陳陽先走上臺,拿起話筒,聲音清亮又有力:“各位老師、同學,今天我們要分享的,不只是一次草原研學,更是一個關于‘回家’的故事。接下來,讓我們歡迎我的搭檔,也是那個從戈壁來、要回戈壁去的女孩——拾穗兒?!?/p>
掌聲像潮水般涌來,拾穗兒走到話筒前,先鞠了個躬,然后抬頭看向臺下,聲音里帶著草原風的柔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