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水,從不喧嘩。它靜靜流過田畦、宅門、石橋與書卷,像一支不奏于臺上的管弦。揚州之后,我順著京杭運河南下,抵達蘇州。
古人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钡谖夷_下,這座城并不是天堂,它更像一幅耐人尋味的素描,每一筆都淺,每一筆都穩(wěn),每一筆都藏著不輕易展露的深情。
一、水巷初行:拂袖入城,輕舟如夢
蘇州站外,是一座改建過的仿古車站,檐角上懸著半舊的燈籠,行人多穿淺色長衣。出租車穿梭于環(huán)城高架,我卻步行而入,從北碼頭步入古城區(qū)。
小巷濕潤、青石斑駁,兩旁的屋檐低低垂下,白墻黑瓦,隨處可見一串風鈴、一盆蘭草、一扇斜斜的花窗。水巷就在我腳邊流淌,一葉扁舟緩緩劃過,船娘穿著碎花布衣,唱一首吳儂軟語的小調(diào):
“柳梢風軟搖紅影,檐下聽書一夢中?!?/p>
我站在拱橋上,看著船遠去,像看著一段尚未落筆的記憶。我知道,我已走進了一處文化的回聲壁,這里的一磚一瓦、一字一句,都會在我的《地球交響曲》中留下和聲。
二、拙政園:窗格之后的舊夢
第二天一早,我前往拙政園。
門前游客如織,我卻隨著一位園藝師從邊門入內(nèi)。他叫季明,是拙政園里負責修剪古松的園藝師,年輕卻說話沉靜。
他指著一處曲折回廊說:“這園子不是看景的,是走情緒的。”
我順著他指引穿過“遠香堂”“小飛虹”“雪香云蔚”,最終停在一面鏤空木窗前。那窗格名為“瘦影格”,形狀似柳影、似簾絲,望出去恰好是荷塘倒影。
“這窗后,曾住過一位詞人。”季明說,“民國年間,名不見經(jīng)傳,卻日日抄寫宋詞。”
他指了指窗角,“他最后一首詞寫的是《水龍吟》——‘詞窮水盡人不見,剩個空園鎖清音?!?/p>
我默然良久。拙政園不只是花園,它是蘇州文人精神的物理顯影——它不是走進去就能懂的地方,而是一個必須慢慢被沉進去的空間。
三、平江路:石板街上的話本人家
午后,我來到平江路。
這條路從春秋走到今天,兩旁皆是白墻灰瓦、掛著木牌的小店。有人賣茶、賣扇、賣琴、賣糖人,也有人什么都不賣,只在門口晾曬一串山藥干。
在一間茶館外,我遇見一位老者,穿著對襟褐衣,正在庭前練毛筆。他姓馮,自稱是“話本門下散人”,年輕時在評彈團唱小書。
他請我進茶館,說愿為我“彈一曲地理”。
我以為他是說笑,誰知他真的拿出一把老月琴,在青磚地上輕撥弦線:
“北邊黃土南邊江,西望青藏東望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