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事?"
嬴政詢問道。
李斯拱手回應(yīng):“大秦雖已兼并六國,但各地仍沿用舊制,文字、貨幣各異,數(shù)百年來形成的風俗文化亦不相同。
若任其并存,恐生禍患。
”
嬴政頷首認同。
當年嬴天衡創(chuàng)立炎黃學宮,正是為此未雨綢繆,如今成效初顯,自當全面革除積弊。
核心在于凝聚人心——文字、言語、錢幣、度量衡皆關(guān)乎民生,日日浸潤其中,自能塑造黎民所思所想。
唯有思想相通、習俗相融,方成鐵板一塊的強國。
反觀當下,六國雖滅,舊制猶存。
楚人書楚字,齊商用齊幣,縱使疆土歸一,百姓心念故國,何談歸附?人心渙散,所謂“大一統(tǒng)”不過虛名。
嬴政目光漸沉:如今四海皆秦,卻連文字尚且千差萬別,莫說列國各異,同一城內(nèi)竟有數(shù)種書體,文書傳遞尚且阻滯,何況教化萬民?
貨幣更顯荒唐,刀幣、布幣、蟻鼻錢混雜市井,輕重不一,折算繁瑣;度量衡亦無定規(guī),商賈爭執(zhí)日日不休。
這般亂象,皆因諸侯昔日各自為政所致。
如今重擔盡落嬴政肩頭,須得雷霆手段整改。
恰在此時,嬴政將竹簡傳示群臣:“太子早有對策,諸卿且觀其詳。
”
“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殿中響起低誦聲。
大臣們相視而笑:“太子殿下深謀遠慮,臣等愧不能及。
”
“陛下明鑒!”李斯率先奏道,“太子之策盡善盡美,臣等附議!”
經(jīng)朝議后,嬴政揮袖定鼎。
三日后,千年分封制終成史冊,郡縣新章自此而開。
帝國行政區(qū)劃與改革
九州疆域被細分為三十六郡,分別為河東、太原、上黨、三川、東郡、潁川、南陽、南郡、九江、泗水、巨鹿、齊郡、瑯邪、會稽、漢中、蜀郡、巴郡、隴西、北地、上郡、九原、云中、雁門、代郡、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南海、桂林、象郡、邯鄲、碭郡、薛郡及長沙郡。
隨后,朝廷選派官員赴各地任職,確保政令通達。
與此同時,舊法廢止,秦國律令全面推行。
文字、貨幣、度量衡亦同步革新:六國繁雜文字盡廢,獨尊小篆;貨幣統(tǒng)一為上幣黃金(以鎰計,一鎰合二十兩)與下幣圓形方孔銅錢(半兩為單位);商鞅所定度量衡制度成為全國標準。
為便利交通,嬴政下令統(tǒng)一車軌,規(guī)定車輪間距皆為六尺,并修建馳道以加強軍事調(diào)度。
原皇陵與長城工程終止——仙朝既立,何需陵寢?匈奴將滅,長城亦成多余。
科舉開創(chuàng)與新政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