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疑慮,在她和徐航當晚回到機房,打開電子郵箱時,變得更加具體和深刻。
他們幾乎同時收到了遠在紐約華爾街、另一位北大校友張偉學長的回信。張偉比他們高五屆,是當年光華管理學院的風云人物,以全額獎學金赴美攻讀金融工程碩士后,成功進入一家知名投行工作,是許多師弟師妹心目中的榜樣。在參加宣講會前,林雪和徐航不約而同地給他發(fā)了郵件,詢問在華爾街工作的真實體驗。
張偉學長的回信很長,用詞冷靜而客觀,與Lisa在宣講會上充滿激情的描繪形成了鮮明對比。
“林雪、徐航二位學弟學妹,見信好。
很高興收到你們的來信,祝賀你們身處這個激動人心的時代。關于華爾街,我可以分享一些個人體會,希望能幫助你們更全面地看待這個機會?!?/p>
“首先,我必須承認,這里確實是全球金融的中心,節(jié)奏快得超乎想象?!A爾街時間’意味著每周工作100小時是常態(tài),你的生活幾乎完全被工作占據。你會接觸到最復雜的金融模型,參與規(guī)模巨大的交易,身邊的同事幾乎全是來自常春藤盟校的頂尖聰明人,這種壓力和成長是并存的,能極大地鍛煉你的專業(yè)能力和抗壓能力?!?/p>
“薪酬確實非常豐厚,足以讓你在紐約過上相當體面的生活。公司的培訓體系也非常完善,你能在短時間內掌握一套國際通用的金融‘語言’和‘技能’?!?/p>
看到這里,似乎與Lisa的描述并無二致。但接下來,張偉筆鋒一轉:
“然而,有幾件事,是宣講會上不會告訴你們,但你們必須有所準備的。
第一,文化差異。這不僅僅是語言問題,更是思維方式和商業(yè)邏輯的深層次隔閡。在這里,商業(yè)是冷酷的,利益是至高無上的。你可能會感到一種無形的‘天花板’,并非源于明顯的歧視,而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圈子文化和對不同背景的潛在審視。想要真正進入核心圈層,難度極大,你需要付出遠超常人的努力,甚至在某些方面改變自己。”
“第二,這里的游戲規(guī)則非常成熟,但也非常固化。作為一個初級員工,你的角色更多是執(zhí)行和適應,而非創(chuàng)新和影響。你學到的是如何在這套既定規(guī)則下做得更好,但很難去改變規(guī)則本身。這對于渴望從更高層面參與博弈的人來說,可能會感到挫敗?!?/p>
“第三,也是我個人感觸最深的一點,是那種‘懸浮’感。你身處世界金融中心,但卻與中國的具體情境和飛速發(fā)展產生了一種距離。通過屏幕和報告了解的中國,與親身沉浸其中所感受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有時候我會想,在國內同樣快速發(fā)展的金融市場上,是否能有更直接的參與感和更大的作為空間?”
張偉在信的最后寫道:
“加入wto后,中國與世界的互動會越來越深入。既懂得國際規(guī)則,又深刻理解中國國情的復合型人才,將是未來最稀缺的資源。華爾街的經歷無疑是一塊金字招牌,但它并非唯一的路徑,也未必是最適合每個人長期發(fā)展的路徑。這取決于你們最終想成為一個純粹的‘國際金融精英’,還是一個能夠連接中西、真正為中國發(fā)展貢獻力量的‘橋梁型’人才?!?/p>
“希望我的這些個人感受,對你們有所幫助。無論做什么選擇,都祝你們前程似錦!”
“張偉于紐約”
讀完這封長長的郵件,機房里的燈光映在屏幕上,林雪和徐航都陷入了長久的沉默。
宣講會上Lisa描繪的“華爾街時間”,是高效、成熟、金光大道;而張偉學長揭示的“華爾街時間”,則充滿了高強度、文化隔閡、隱形天花板和身份的“懸浮”感。理想與現(xiàn)實,機遇與代價,如此清晰地并置在他們面前。
“看來,金光大道也不好走?!毙旌饺嗔巳嗝夹模锌?。
“張偉學長提到了‘橋梁’。”林雪若有所思地重復著這個詞,“這或許是一個更準確的定位。既要深入他們的體系,學習他們的規(guī)則,又不能完全被同化,失去我們自己的根部和視角。”
她關掉郵箱,望向窗外漆黑的夜色,心中對那條看似清晰的“外企-出國”精英路徑,產生了更復雜的思考。她意識到,自己需要更具體地了解,wto之后的中國,正在發(fā)生哪些微觀層面的、真切的變化。那些變化,或許能為她提供另一種可能性,一種既能運用所學,又能更緊密地與中國發(fā)展同頻共振的可能性。這個念頭驅使她,想立刻聽聽來自市場最前沿的聲音——比如,她那永遠對商機保持著獵犬般敏銳嗅覺的叔叔,林向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