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帳之內(nèi),氣氛凝重得幾乎能擰出水來。牛油巨燭燃燒時發(fā)出的噼啪聲,在此刻顯得格外清晰。李世民端坐于帥案之后,明光鎧在燭光下泛著冷硬的金屬光澤,玄色斗篷垂落在地。他面前,李世績、長孫無忌(帶領援軍到來)、契苾何力等一眾高級將領分列兩側(cè),人人面色肅然,眉頭深鎖。
“十五萬援軍,三日內(nèi)可至。”李世民的聲音平穩(wěn),卻帶著千鈞之力,在帳內(nèi)回蕩,“安市城堅,楊萬春善守。我軍頓兵堅城之下,師老兵疲。諸位,當如何應對?”
短暫的沉默后,左武衛(wèi)大將軍契苾何力率先出列,他性情剛猛,聲若洪鐘:“陛下!高句麗援軍雖眾,然遠來疲敝,我軍以逸待勞,正當迎頭痛擊!臣愿率本部精騎為前鋒,必破其銳氣!”他的提議代表了軍中一部分渴望野戰(zhàn)決勝的將領的想法。
然而,李世績立刻表示了反對:“契苾將軍勇武可嘉,然敵眾我寡,且我軍主力被牽制于城下,若分兵迎擊,恐兵力不足,若戰(zhàn)事不利,則城下大營危矣!依臣之見,不如暫緩攻城,深溝高壘,穩(wěn)固營寨,待敵來攻,憑堅營消耗其兵力,再尋機破敵?!边@是更為穩(wěn)妥持重的策略。
又有將領提出:“陛下,是否可先行解圍后撤,避敵鋒芒,與后續(xù)部隊匯合后再圖進???”此言一出,立刻引來更多人的反對。
“不可!一旦后撤,軍心必亂!且前功盡棄,安市守軍與援軍合流,士氣大振,再想攻克難如登天!”
“若不撤,頓兵堅城之下,腹背受敵,豈不危殆?”
帳內(nèi)爭論漸起,將領們各執(zhí)己見,氣氛愈發(fā)焦灼。
李世民始終沉默地聽著,目光如深邃的寒潭,掃過每一位發(fā)言的將領。他手指無意識地敲擊著帥案上那份粗糙的安市城周邊輿圖,腦海中飛速推演著各種可能。突然,他的手指停在了一個關(guān)鍵的位置——北山。那是位于戰(zhàn)場西北側(cè)的一處連綿山嶺,地勢高聳,俯瞰整個戰(zhàn)場,尤其是通往安市城的主要通道,盡收眼底。
一個大膽、甚至堪稱冒險的計劃,在他心中迅速成型。
“夠了?!彼従忛_口,聲音不高,卻瞬間壓過了所有的爭論。帳內(nèi)立刻安靜下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皇帝身上。
李世民站起身,走到那張巨大的輿圖前,拿起一支朱筆。
“高延壽、高惠真傾國而來,志在必得,必以為我軍或退或守,絕料不到朕敢主動設圍,以寡擊眾!”他的聲音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自信與決斷,“此戰(zhàn),朕要的不僅是擊退援軍,更要將其主力,盡數(shù)殲滅于此!”
朱筆在輿圖上劃出清晰的線條和箭頭。
“李世績!”
“臣在!”李世績踏前一步,躬身聽令。
“朕予你步卒四萬,輔以強弓硬弩,于正面依山列陣,廣布旗幟,多設營壘。你的任務,便是如磐石般釘在此處!”朱筆重重地點在預設的主陣地上,“無論敵軍如何沖擊,務必牢牢吸引其主力,使其不得脫身,不得旁顧!此為‘正兵’,乃此戰(zhàn)之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