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就是李俊為什么同樣是清掃寺廟,道觀,他沒有像對付佛門一樣的對付道門。
來到這個時代這么多年了,李俊把佛門的里外里看了一個遍,簡直就是把他惡心到了。
前世的時候,再怎么樣也有強力政府把控著,佛門沒有辦法肆無忌憚的兼并土地,放貸,奴役周邊的人戶。
李俊前世的時候,看一個墮落文人寫的小說《水滸傳》的時候,剛剛開始的時候,他有一個疑問:魯智深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闖禍?
按理來說,魯智深一個亡命之徒,好不容易在寺廟里有了一個棲身之所,他應(yīng)該珍惜才對。
那么他為何不安分守己,非要把文殊院闖個天翻地覆呢?
后來李俊長大了,也看懂了《水滸傳》,也解開了他小時候的這個疑惑:其實這一切究其原因在于魯智深看得很明白,五臺山文殊院根本就不是什么佛門凈地。
一個敢收留殺人犯的寺院,能是什么好地方?
魯智深知道自己不是來當(dāng)什么狗屁和尚的,他就是來避罪的。但是他您也沒有想到這么一個地方,竟然能讓他一個逃犯搖身一變成為“智深大師”。
關(guān)鍵是智真長老是知道他的身份,在介紹去相國寺的時候在信中是這么寫的:“僧人智深,俗姓是前提轄官魯達(dá),為因打死了人,情愿落發(fā)為僧”——《水滸傳》。
那么寺院既然知道魯智深是個殺人犯,為何還敢收留呢?
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寺廟有很大的勢力。
其勢力大到可以暗通官府,以至于罩得住一個小小的殺人犯毫不費力。
本書作者的前輩,在其小說《水滸傳》里如是寫:魯達(dá)失手打死鎮(zhèn)關(guān)西,被趙員外安排去五臺山文殊院出家避難時,趙員外是這樣向魯達(dá)介紹的:“寺里有五七百僧人,為頭的智真長老是我弟兄?!?/p>
聽這句話的口氣,有沒有一種熟悉的感覺?像不像在介紹山寨?
像就對了~
本書作者的前輩用筆墨明確的在告訴讀者……智真長老就是一個世俗之人,五臺山文殊院就是一個世俗化組織,是披著佛教外衣的“山寨”。
《水滸傳》作者還介紹了五臺山文殊院的勢力,比如小說里寫:魯智深在五臺山附近賣酒時,沒有一個老板敢賣給他。
為什么商戶不敢賣給他,因為這些商戶的房產(chǎn)和本錢全是五臺山的。
由此可見五臺山山下的小販,只是山上文殊院“治下管的人戶”而已。
李俊來到這個時代這么多年了,他知道佛門在這個時代的勢力到底有多大,也知道佛門為何有如此勢力。
這些東西,族中記事寫的清清楚楚:南北朝時,寺廟田產(chǎn)多為官府賜田,有減稅,免稅特權(quán)。
于是和尚們嘗到了甜頭,便不滿足,巧取豪奪又兼并了大量的土地。
再加上有的人為了避稅,便主動以“捐獻(xiàn)”的名義把土地“掛”到寺廟名下。
久而久之,這些土地也變成了寺院自己的。
除此之外,這些寺廟還還開展金融業(yè)務(wù),包括典當(dāng),放貸,飛錢等等。
《水滸傳》中的和尚就是如此,這些和尚還講出身和門弟,師兄管著五臺山,師弟則管著東京大相國寺,相當(dāng)于壟斷了佛教協(xié)會,壟斷了佛教界的話語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