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痿患者吐出涎沫但不咳嗽,其人不口渴,必然會遺尿,小便頻數(shù)。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上焦虛弱不能制約下焦,這是肺中虛寒,必然會頭目眩暈,涎沫增多,用甘草干姜湯來溫肺。如果服藥后出現(xiàn)口渴,屬于消渴病。
【注釋】咳嗽但不吐出涎沫的,是肺燥咳嗽;咳嗽且吐出涎沫的,是肺熱導(dǎo)致的肺痿。如果像肺痿一樣吐出涎沫但不咳嗽,這是肺中有寒飲,并非肺中形成熱痿。肺中虛寒,那么其人必然不口渴,遺尿,小便頻數(shù),頭目眩暈,涎沫增多。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上焦陽虛,不能約束下焦陰水,下焦的水液上泛而吐出涎沫,用甘草干姜湯來溫散肺中的寒飲。如果服藥后口渴,屬于消渴病,意思是起初不口渴,服用溫藥后反而口渴,這既不是肺中有熱,也不是肺中虛寒,而是胃中有熱,那么就不應(yīng)按照肺中寒飲來治療,而應(yīng)當(dāng)按照胃中熱的消渴病來治療。
甘草干姜湯方劑:
甘草(四兩,炙烤)
干姜(二兩,炮炙)
以上藥材切碎,用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掉藥渣,分兩次溫服。
咳嗽氣逆上沖,喉中發(fā)出如水雞叫聲,用射干麻黃湯治療。
【注釋】咳嗽氣逆上沖,是說咳嗽時氣向上沖逆。上一條闡明,不咳嗽但吐出涎沫的,不是肺痿,而是肺中寒冷。這一條闡明,咳嗽但不吐出涎沫的,也不是肺痿,同樣是肺中寒冷。上一條以不口渴、小便頻數(shù)、涎沫增多為肺中寒冷的表現(xiàn),所以用干姜輔佐甘草,是以溫中為主。這一條以氣上逆、喉中有水雞叫聲為肺經(jīng)有寒的表現(xiàn),所以用生姜輔佐麻黃,是以散表寒為主。病癥同為寒飲,卻有在表和在里的區(qū)別;方劑同樣是辛溫之劑,卻有主溫里和主散表的差異。水雞叫聲,是說水與氣相觸發(fā)出的聲音,在喉中連續(xù)不斷。
射干麻黃湯方劑:
射干(三兩)
麻黃(四兩)
生姜(四兩)
細辛、紫苑、款冬花(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
大棗(七枚)
半夏(半升)
以上九味藥,用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黃,煮兩沸后,去掉上面的浮沫,加入其他藥物,煮取三升,分三次溫服。
【集注】程林說:咳嗽氣逆上沖,像水雞叫聲連續(xù)不斷的,用這個湯治療。《內(nèi)經(jīng)》說:肺厭惡氣上逆,應(yīng)趕緊用苦味藥來瀉氣。射干、紫苑的苦味,可用來泄上逆之氣。用辛味藥來瀉氣,麻黃、生姜、細辛、半夏、款冬花的辛味,可用來瀉除風(fēng)邪。用酸味藥收斂,用酸味藥補益,五味子的酸味,用來補肺之不足,虛者補其母,大棗的甘味,用來補肺之母。
火逆上氣,咽喉不利,要止逆下氣,用麥門冬湯治療。
【按語】“火逆上氣”的“大”字,應(yīng)當(dāng)是“火”字,這樣文義、病癥與用藥才能相符,肯定是傳抄有誤。
【注釋】咳嗽氣逆上沖,咽喉有水雞叫聲且連續(xù)不斷的,是寒飲上逆。如今咳嗽氣逆上沖,咽喉沒有水雞叫聲但感覺不利,是火氣上逆。不利,是說咽喉好像有東西阻礙,不順暢。用麥門冬湯治療,來止住火逆,降下上逆之氣。
麥門冬湯方劑:
麥門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參(三兩)
甘草(二兩)
粳米(三合)
大棗(十二枚)
以上六味藥,用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每次溫服一升,白天服三次,夜間服一次。
【集注】周揚俊說:喻昌說:這是胃中津液枯燥,虛火上炎的病癥,麥門冬湯是治本的良方。用降火的藥,火反而上升,用寒涼的藥,熱反而更熾盛,不僅沒有益處,反而有害。凡是病癥有胃氣就能生存,沒有胃氣就會死亡,胃氣,是肺的母氣?!侗静荨分杏兄高@個藥名,是說肺借助其清涼之性,知道清涼是肺的母氣所在。有貝母這個藥名,是說肺借助其豁痰的功效,豁痰是肺的母氣所在。然而多次用于火逆上氣、咽喉不利的病癥,卻多次沒有效果,名不副實了。誰知道仲景有這樣巧妙的方法,在麥冬、人參、甘草、粳米大補中氣、大生津液的藥組中,加入半夏這一味辛溫之藥,其利咽下氣的功效,并非僅僅是半夏的作用,實際上是善于運用半夏的結(jié)果,開創(chuàng)了古今未有的奇妙治法??人詺饽嫔蠜_,時時吐出濁痰,只能坐著不能入睡,用皂莢丸治療。
【注釋】咳嗽氣逆上沖,喉中有水雞叫聲的,是寒飲沖肺,是射干麻黃湯的適應(yīng)證??人詺饽嫔蠜_,咽喉不利的,是火氣沖肺,是麥門冬湯的適應(yīng)證。如今咳嗽氣逆上沖,只是時時吐出濁痰,表明痰涎多。只能坐著不能躺下,表明氣逆嚴(yán)重,執(zhí)勤哦哦氣導(dǎo)致的病癥,既不是寒飲也不是火氣。用皂莢丸治療,是為了宣導(dǎo)痰邪,通暢氣機。用棗膏的甘味,來緩和藥物剽悍的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