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隊伍離了烏雞國,繼續(xù)西行。唐僧經(jīng)烏雞國一事,心境已然不同。他的慈悲之下,多了一層審慎的思辨與冷峻的洞察。
途中,唐僧時常沉思,終于忍不住向同行的李澄曦請教:
“公主殿下,貧僧有一事不明,如鯁在喉。烏雞國之事,文殊菩薩言‘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然國王之過,浸菩薩三日,罰其三年水災(zāi),或可說因果循環(huán)。然…”
他語氣帶著困惑與一絲不易察覺的憤懣:“然菩薩坐騎篡國三載,使一國臣民父不父、君不君,朝綱紊亂,此等禍亂人間秩序之大罪,豈是‘報私仇’可輕輕揭過?若非殿下?lián)砹帲兴_竟似欲不了了之?
最后雖救活國王,予三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然那三年間因‘假王’政令可能產(chǎn)生的冤屈、因朝局動蕩而可能受損的民生,又該如何補償?佛法言慈悲濟(jì)世,難道菩薩的‘慈悲’,竟可凌駕于萬民福祉之上?竟可因‘前定’而漠視眼前苦難?”
李澄曦聞言,嘴角微揚,放下手中書卷:“法師此問,方顯修行之進(jìn)境?!?/p>
她目光深邃,緩緩道:“佛法無邊,然執(zhí)佛法者,都有自己的想法,于是便有私心,有立場,有算計?!?/p>
“文殊菩薩所為,與其說是‘依佛法’,不如說是‘借佛法之名,行報復(fù)之實,并維系其西方教顏面’。坐騎下界三年,他豈會不知?不過故作不知,縱容其行,待因果既成,再出來收拾殘局,既全了私怨,又顯了菩薩‘慈悲’,最后還能用‘前定’之說堵眾生之口。此乃高高在上者的游戲,何曾真正將烏雞國萬民疾苦放在眼中?”
她看向唐僧,語氣銳利:“法師如今該明白,盲從經(jīng)義,不如明辨是非,叩拜泥塑,不如直面人心。真正的慈悲,是在規(guī)則之內(nèi),為弱者爭命,為眾生立心!而非空談因果,漠視苦難?!?/p>
唐僧如遭雷擊,怔在原地,心中翻江倒海。良久,他雙手合十,深深一揖:“阿彌陀佛,貧僧明白了。多謝公主殿下點撥。”他眼中少了一絲迷茫,多了一份清醒的沉重。
正言語間,前方山嶺紅云繚繞,熱氣蒸騰,忽聞一陣腥風(fēng),一個紅衣孩童腳踏火輪,手持火尖槍,率一群小妖攔住去路,正是圣嬰大王紅孩兒!
“那和尚!留下買路錢!聽說吃了你的肉能長生不老,正好給俺老紅嘗嘗鮮!”紅孩兒聲音稚嫩,卻囂張無比。
孫悟空見狀,怒喝一聲:“哪來的小屁孩!敢攔你孫爺爺?shù)穆?!”舉棒便打。
紅孩兒武藝不精,卻口吐三昧真火,厲害無比!火焰過處,金石俱熔!
孫悟空不懼凡火,卻被這三昧真火熏得眼酸淚流,難以近身。
豬八戒、沙僧上前助戰(zhàn),亦被燒得焦頭爛額。
紅孩兒見難以取勝,虛晃一槍,竟化作一陣風(fēng),將唐僧擄去洞中。
孫悟空急追至火云洞前,卻被那漫天三昧真火所阻,無計可施。
洞中,唐僧被綁在石柱上,卻并未如往常般驚慌誦經(jīng)。
紅孩兒命小妖刷洗唐僧,準(zhǔn)備蒸煮。
唐僧忽開口道:“小大王,貧僧有一言,不知當(dāng)講不當(dāng)講。”
紅孩兒好奇:“哦?你這和尚死到臨頭,還有何話說?”
唐僧神色平靜,目光清澈地看著紅孩兒:“小大王,你神通廣大,貧僧佩服。然以力服人,非心服也。你捉貧僧,可是為了長生?”
紅孩兒:“自然!吃了你,與天地同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