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笑著聽著,卻越聽越覺得莊嚴(yán)。
我寫下:
“都安的喀斯特不是風(fēng)景,是節(jié)奏,是大地的呼吸,是神明用石頭寫下的旋律。而瑤人的歌,不是對游客的表演,而是與山水之間的對白。”
四、環(huán)江鼓動:銅鼓復(fù)響與新生脈絡(luò)
最后我前往環(huán)江毛南族自治縣。
這是中國唯一的毛南族自治縣,三面環(huán)山,一面開江,自古閉塞卻自有一股靜默之力。銅鼓文化在這里傳承得最完整,甚至有村莊至今仍保留用鼓報時、通婚的傳統(tǒng)。
我到時,正巧趕上一場毛南婚禮。
年輕的新郎在村口敲鼓迎親,鼓聲一響,全村沸騰。鼓不是敲給別人聽的,是敲給天地聽的,是把人的喜怒哀樂傳給過去與未來。
我被村里人熱情拉去觀禮,新娘羞澀地唱著毛南語的小調(diào)。鼓聲、歌聲、笑聲,混雜在一起,仿佛是山谷中某種長久未響的聲帶在被激活。
我寫下:
“環(huán)江的銅鼓不是歷史文物,它是仍在跳動的文化心臟。它敲出了毛南的存在,也敲響了我心中那一塊,尚未退場的敬意。”
五、地圖與百章之響
夜晚,我回到河池城區(qū),獨自走在金城江畔。燈火在水面搖曳,我在一條舊巷子里找到一家老書店,墻上掛著劉三姐的畫像,邊角泛黃,卻依舊明亮。
我坐下,把手中那本厚厚的《地球交響曲》翻到第100頁。
我寫下:
“河池,是百章的節(jié)點,是大地唱歌的肺腔,是銅鼓下的心聲。它不喧嘩、不華麗,卻讓我的每一個腳步都像踏在鼓皮上,聽得見回響。
這里的歌,是敬天地、敬祖先、敬生活、敬愛情的旋律。而這一章,不是終點,而是更深的開始。
從河池出發(fā),我將帶著這一百章的聲音,繼續(xù)向遠(yuǎn)方——向柳州、向整個中國,向全世界——繼續(xù)唱。”
我放下筆,合上書。
耳邊似有銅鼓在響,劉三姐的山歌在風(fēng)中回蕩。
“下一站,柳州。
工業(yè)煙火、龍城鐵骨、歌里藏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