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問她為何。
她微笑:“我不懂書,不會數(shù),但我懂風。我轉經(jīng),是把愿望交給風,讓它去你們看不見的地方?!?/p>
我默然不語,只低頭鞠了一躬。
我寫下:“寺廟是人心的回聲壁,愿望在這里,不是用來實現(xiàn)的,而是用來沉淀的?!?/p>
四、格薩爾傳人:說唱中的千年騎士
傍晚,草原邊緣一處帳篷中,一場古老的表演正在上演。
帳篷內,一位中年漢子披著厚重藏袍,正聲情并茂地說唱著《格薩爾王傳》。他聲線高亢,一句一句如戰(zhàn)馬疾馳,每段故事之間插入鼓點與嗩吶。
他名叫強巴多吉,是理塘少有的格薩爾非遺傳人。
我問他:“你唱了多少年?”
他答:“三十七年?!?/p>
我問:“你記得多少段?”
他答:“四百段。但我還在背,還有兩千段?!?/p>
我吃驚:“那你要唱到幾歲?”
他咧嘴一笑:“唱到我的孩子能接著唱?!?/p>
帳篷外的風越吹越緊,而帳篷內,故事繼續(xù)。我坐在角落,聽那歌聲穿透風雪,直擊人心。
那不是表演,那是歷史在歌中復活。
五、地圖與高原城的烈音節(jié)
回到城中,我獨坐旅館頂樓天臺。
理塘城燈光稀疏,夜空澄明。天空上繁星密布,像被歲月鑿穿的洞口,而我,正坐在星光和風之間,攤開地圖。
我將理塘一筆描紅,圈注:“高原高城,風骨歌喉?!?/p>
筆記頁上寫下:
“理塘,是高原文明的聲帶。草原是氣息,賽馬是韻律,格薩爾是歌詞,風是合唱?!厍蚪豁懬诖俗囗懥乙糁拢吆0蔚奈拿?,用的是低調的靈魂和高聲的傳承。”
那一夜,我夢見自己策馬疾馳在雪線之下,身后不是塵土,是千年前格薩爾王的馬蹄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