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塔前脫鞋,進(jìn)入主殿。香火繚繞中,幾位僧人正在低聲誦經(jīng),一位老僧看見我,點(diǎn)頭致意。
他說:“傣族人,不怕死,不怕苦,只怕忘了拜佛?!?/p>
我問:“拜佛是為求福嗎?”
他搖頭:“不是,是為了提醒自己不做惡?!?/p>
這句話如雷貫耳。我望著殿中佛像閉目的慈容,忽覺信仰不是壓制,而是喚醒人性中的溫柔。
我在香案前點(diǎn)上一炷香,為父母、為路途、為未來。
四、傣家村寨:竹樓炊煙與潑水余溫
次日,我前往嘎灑鎮(zhèn)的一個(gè)傣族村寨。竹樓高腳而建,溪水穿村而過,孩童赤足追逐,雞鴨成群,女人在河邊洗衣,男人在稻田埋頭勞作。
我被一家人邀請(qǐng)共食,他們端出酸湯魚、手抓飯、糯米糕,還有特制的傣家辣醬。
長(zhǎng)者和我說話緩慢,每句帶笑。
飯后,他領(lǐng)我去看村頭的潑水場(chǎng)。地面濕潤,竹墻上仍殘留潑水節(jié)的花彩痕跡。
我站在竹屋臺(tái)階上,看陽光穿過檳榔葉縫隙,灑在地上斑駁陸離。
忽然,一個(gè)問題涌上心頭:如果不為了尋找邊界而旅行,那是否也是一種回歸?
我在他的竹樓下寫下:
“村落不是封閉的地理,是一種打開日常的方式。節(jié)日、米酒、潑水,不是表演,而是守住流逝的一種姿態(tài)?!?/p>
五、地圖與綠海心臟的合奏章
夜晚,我回到景洪,住在瀾滄江畔的一間小客棧。江水拍岸如歌,遠(yuǎn)處佛塔金光未散,我在窗邊攤開地圖。
我將勐臘、望天樹、橡膠林、景洪塔、傣寨五點(diǎn)用紅線相連,線條像一片綠葉的脈絡(luò),流動(dòng)、交錯(cuò)、無言。
我寫下:
“西雙版納,是中國的綠色心臟,是植物說話、人低語、佛沉思的地方?!厍蚪豁懬诖俗囗懮趾献嗾?,鳥鳴為笛,風(fēng)為弦,江水為和聲,佛塔為主音,信仰與熱土共鳴,雨林與人類共息?!?/p>
我放下筆,耳中仿佛還回響著那老僧低語:
“拜佛,不是求福,是提醒自己不做惡?!?/p>
而此刻的我,心中無惡,但愿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