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列車駛?cè)胂嫣墩?,我知道,這一章注定沉靜又厚重。
湘潭,湖南的“子城”,鑲嵌在湘江中游,隔江與岳麓對望,藏在長沙與株洲的夾縫之間。它不像省會長沙那般時刻喧騰,也沒有株洲那種工業(yè)車輪滾滾的節(jié)奏,它更多時候,靜靜地坐著,像一位沉思者,低頭不語,卻讓人感到內(nèi)里的分量。
從株洲來的那段鐵路,只用了半小時,卻仿佛讓我跨進了一段綿延百年的思想河流。
我翻開那本熟悉的《地球交響曲》地圖,在湘江水脈處畫下一圈紅筆,寫下:
“第121站:湘潭。這里沒有高調(diào)的喧嘩,卻藏著中國思想與實踐的低音部。”
一、韶山之行:理想出發(fā)地的沉默群山
我在抵達的第二天清晨,坐上前往韶山的長途車。
車在群山之間穿行,田野零星散布著老房與新居,霧氣從遠山那頭彌散下來。這里是毛澤東的故鄉(xiāng),是中國革命的“精神起點”。過去每次從書中讀到“韶山”兩個字,總覺得它宏大而抽象,而當我真正站在那間青瓦白墻的故居門前,卻只覺它樸素得讓人心安。
游人不少,大多低聲說話。導覽員輕聲講解那把躺椅、那張舊床、那片菜園,而我則在屋外那口水井旁站了很久。
一位本地老者看我發(fā)呆,問我:“你是來追憶,還是來尋找?”
我答:“我來寫書?!?/p>
他點點頭,說:“那就記下這山吧,它什么都不說,但它看得久?!?/p>
我寫下:
“韶山不偉大,韶山是普通的。
但偉大,常常正是從最普通的屋檐和山間發(fā)芽。
湘潭以山為夢,以夢為光”
二、湘江渡口:紅與黑交織的江面敘述
回到市區(qū),我在湘江邊散步。
湘江在湘潭境內(nèi)不再咆哮,而是一種沉穩(wěn)的流。江畔有座老舊渡口,現(xiàn)今雖已廢棄,卻還保留著碼頭的石臺和斑駁的纜繩。一位退休的老輪渡員坐在江邊垂釣,他告訴我:“以前江上還跑蒸汽船,湘潭人靠這條江吃飯、謀生,也靠它送人遠行?!?/p>
我望著江面發(fā)呆,不遠處是建湘路上的高樓燈影,近處卻是江水慢慢拍岸的低聲吟唱。過去的江上,是漂來的煤、運走的鋼;現(xiàn)在的江上,是風景,是回憶。
我寫下:
“這條江,承載著一座城市的燃燒與沉默,
如今它退下主角身份,成了歷史的背景樂。
但若你聽得夠仔細,你仍能聽見它的水下低語”
三、湘鋼舊城:時代與廢墟之間的余溫
湘潭鋼鐵廠,是這個城市的另一塊脊梁。
我去了鋼廠舊址。高爐早已停擺,紅磚圍墻爬滿野藤,但鋼鐵的氣息仿佛仍從地下冒出。有人在拍攝工業(yè)題材的短片,還有年輕人在圍墻邊寫生。
一位中年攝影師給我看他拍的照片:“這是我父親那一代的舞臺。他們沒什么文藝,但他們的臉上全是詩?!?/p>
我點頭。他說得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