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軍隊遠征,糧草補給不易,必須修建大量道路,如同血脈貫穿大明的兩京十二省,確保物資暢通無阻?!?/p>
“第三,思想須強。無論是軍中將士,還是普通百姓,都應(yīng)深知外患未除,則國家難安?!?/p>
話音落下。
楊士奇喘息微促,腦海中驟然浮現(xiàn)出之前未深思的諸多細節(jié)。
這些時日以來,朝廷接連推行的各項舉措,似乎都在悄然指向這一目標。
沒錯!
他心中瞬間豁然開朗。
數(shù)月前的財政改革,遏制士紳盤剝百姓,為國庫積蓄糧餉;
軍事體制調(diào)整,廢除世襲軍戶弊端,防止一家獨擔軍役,更隱約聽聞火器研發(fā)已有進展,戰(zhàn)力大幅提升;
而新出現(xiàn)的水泥與鐵軌,民間議論紛紛,雖前所未見,卻傳洪武皇帝始終堅信,未來只需一日,便可從應(yīng)天府直達北疆邊陲。
這一切,難道真是巧合?
回想當初《雄鷹盛典》上,那年輕人展示過的“模型”,不正與此刻所言如出一轍?
原來并非偶然。
那么——
此次朝堂提出的兩項主張,背后是否早已埋下伏筆?
莫非洪武皇帝,早在那時便已洞悉全局?
等等!
楊士奇心頭猛然一震。
他忽然意識到,這些構(gòu)想,并非出自當朝重臣之口。
而是源于——大明的皇長孫!
自那位皇長孫首次獻上錢糧起,他的目光便已投向今日?
每一步皆有深意,層層推進,直至如今主導(dǎo)國策制定?
想到此處,楊士奇呼吸幾近停滯。
如果真是如此,這般深遠謀劃,簡直令人膽寒。
難道,朝中諸公,竟無一人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