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比如注音教學(xué),一種叫“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標(biāo)注生字讀音。
像“姍”字難認(rèn),就先記住“山”字。
另一種是“切音”,更為復(fù)雜。
用兩個甚至三個字,拼出一個生字的發(fā)音。
難度更大,掌握也更費(fèi)力。
比如“器”!
沒有拼音的話,要讓幼童學(xué)會“器”這個字,那可真是麻煩。
得用到切音。
像“情意切”這三個字,拼在一起,念出來就是“器”!
朱雄英心里也沒底,這個時代有沒有這種切音的方法。
他印象里,這種拼讀法是晚清才出現(xiàn)的。
現(xiàn)在。
劉夫子教起這些孩子來,眉頭都快擰成疙瘩了。
幾乎把“yi”切了個遍。
他本來想用直音法。
可這些孩子,除了那個總是笑呵呵的小男孩外,根本沒念過書。
最簡單的字,也認(rèn)不全。
沒辦法,劉夫子只能靠著偏旁部首、說文解字,一個一個解釋。
“這個【春】字,就是春天……現(xiàn)在就是春天,一年四季的第一個季節(jié)?!?/p>
“這個【隨】字,是隨意、隨便的意思……有點(diǎn)難,不過可以拆開來認(rèn)?!?/p>
“……”
“這個【槐】字,就是咱們院子里常見的槐樹,‘壞話’的‘壞’也是這個偏旁……它左邊是木,右邊是……”
劉夫子講得口干舌燥。
孩子們卻一個個聽得迷迷糊糊。
差點(diǎn)都要睡著了。
兩刻鐘一過。
劉夫子嗓音都啞了,擦了擦額頭上的汗,聲音沙啞地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