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深知,商人逐利,天性使然。
他們自會追尋利益的極致,如影隨形,無聲收割。
“這些道理,老爺子他們遲早會明白。但核心所在,仍在于‘控制’?!?/p>
“這控制,不只是壓制草原新起的勢力,也包括約束我方的商旅之徒?!?/p>
只是……
真正的掌控之力,因山高路遠(yuǎn),難以即時傳達。
起初交易尚穩(wěn),可時間一長,錢財動心,紛爭必起。
因此,鋪設(shè)鐵軌,提速往來,已是刻不容緩。
然而……
大明眼下運力匱乏,精通此道之人更是鳳毛麟角。
朱雄英靜立思索。
他并未向老爺子明言這些。
因他知道,身處廟堂之巔者,自有其洞察。
此刻他真正在意的,是另一條路——同樣關(guān)鍵,關(guān)乎國本。
此時,他的身影佇立在一棵繁花滿枝的桃樹之下。
【文教興國、百工振業(yè)!】
就連朱雄英也不得不承認(rèn),在他的布局之下,大明如今技術(shù)充盈,錢糧豐足。
唯獨缺少一樣——
能讓這一切真正扎根、生長的根基。
卻是創(chuàng)造者!
是推動萬業(yè)前行,引領(lǐng)大明走向騰飛的真正力量!
沒有他們,大明便無法完成蛻變。
無法在短時間內(nèi)躋身強盛之列。
更不可能將鐵軌延伸至四方。沒有鐵軌,縱有千般技藝,也不過獨步蹣跚。
于是,百姓便難以邁入“溫飽有余、家藏閑錢”的安穩(wěn)日子。
可眼下大明所育之人,大多不過是熟讀“四書五經(jīng)”、滿口“之乎者也”的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