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眼下大明所育之人,大多不過是熟讀“四書五經(jīng)”、滿口“之乎者也”的儒生。
八股取士!
以經(jīng)典為綱,成了天下學(xué)子躍入仕途的唯一階梯。
這階梯的形成,確與時代背景相連。
譬如南北地域之間的平衡考量。
但長此以往,八股非但不能識才,反而扼殺真才實學(xué)。
這種壓抑,絕不可持續(xù)。
大明需要人才,需要能“振興百工”的實干之士。
這才是國家真正的根基。
根基若弱,縱使兵甲精良,也不過空殼一副,外強中干。
正因如此,朱雄英心中最堅定的目標,正是:“文教興國、百工振業(yè)!”
“可這條路,艱難重重?!?/p>
他眉頭緊鎖,陷入沉思。
若說抵御北患,是自百姓到官員,乃至太祖都愿共赴之事,那么——
【文教興國,百工振業(yè)!】
其阻力,遠超此前提出的“財政改制”與“軍制變革”。
因為它動搖的,不只是“八股取士”這一國策;
它觸動的是無數(shù)官吏的前程,更是千千萬萬埋首于“四書五經(jīng)”的學(xué)子命運。
他們苦讀數(shù)十載,只為一朝登科。
一旦發(fā)現(xiàn)通往功名的道路被改寫,必然人心動蕩。
畢竟,今日朝中文官、學(xué)界大儒,皆由八股之路而出。
如今要變法易制,豈是輕而易舉?
莫看朱雄英如今聲望如日中天,民間敬之如神明,朝中亦多擁戴。
可一旦推行此策,恐怕所有文臣、儒士、監(jiān)生、學(xué)子,都將視他為敵。
可是,因為畏懼反對,就止步不前嗎?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