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微小變動,實則關(guān)乎國本。
一旦允許“教化工匠”,便等于承認其地位可與士人并列。
久而久之,朝廷用人或?qū)⒉辉傥ń?jīng)義是問。
到那時,今日所有依靠儒學晉身之人,豈非皆成邊緣?
他們之中,有多少人從洪武初年苦讀至今,靠一部《孟子集注》踏入廟堂?
若此道崩塌,便是斷了他們的根脈。
絕不容許!
哪怕只是口頭上的一絲松動,也可能釀成滔天巨浪。
堤潰蟻穴,禍起毫末。
這些官員哪個不懂?
剎那之間,群臣默然對視,神色凝重。
空氣仿佛凝固。
“萬萬不可!”
忽有一人越眾而出,聲色俱厲。
“陛下!”
“征調(diào)工匠,向來依循徭役舊制,從民間抽丁即可?!?/p>
“祖宗法度行之千年,何須另立名目?”
“若要培養(yǎng),必設學堂;設學堂,必耗錢糧。”
“經(jīng)費從何而來?師資出自何處?”
“莫非要另撥????增設衙門?”
“此舉徒增負擔,恐擾民生!”
那名官員當即表示反對,言辭激烈。
解縉卻立刻擺手:“耗費人力物力?”
“柳大人,事情并非如此。”
“您提到的徭役制度,用于尋常修橋補路,確實可行?!?/p>
“可真正復雜的工藝,所需技藝遠非常人所能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