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心中暗嘆一聲,隨即緩緩開口,聲音蒼老卻并不沙啞,反而有一種溫和的力量。
“小師傅不必多禮。老尼玄意,乃靜念庵長老。此次冒昧相請,乃是聽聞小師傅于《大般若經(jīng)》造詣非凡特請小師傅前來,為我庵中弟子講經(jīng)一番?!?/p>
了因聞言,卻是微微一笑,非但沒有如眾人預(yù)料般謙遜推辭,反而坦然頷首,聲音清朗,透著不容置疑的自信:“這個自然?!?/p>
此言一出,如同水滴落入滾油,瞬間在靜念庵弟子乃至周圍各派人群中中炸開了鍋。
“狂妄!”
一名靜念庵的年輕弟子忍不住低叱出聲,她面容秀美,此刻卻因慍怒而染上薄紅:“這小和尚年紀輕輕,口氣倒是不小!長老請他講經(jīng)是看重,他竟連半分謙遜也不講?”
她身旁另一位年紀稍長的尼姑雖未直接斥責(zé),眉頭卻也蹙了起來,低聲道:“確是有些托大了。佛法如海,他這般年歲,又能渡得多深?”
不遠處,幾位別派人士也在交頭接耳。
一個身著青袍的道人捋著胡須,搖頭晃腦:“嘖,這中寺的和尚,怎這般不知天高地厚?靜念庵的師太親請,已是天大的面子,竟不知謙恭為何物。”
“佟長老,此言差矣?!?/p>
旁邊一個搖著折扇、文人打扮的修士卻持不同看法,他眼神精明,壓低聲音道:“你看那小和尚,氣度從容,目光澄澈,絕非虛浮狂妄之輩。他敢如此狂妄,想必自有依仗!”
“張兄說得在理?!?/p>
另一人點頭附和:“我門下一位師侄當(dāng)初恰在青山寺,聽這位了因師傅講了一段《大般若經(jīng)》,歸來后贊嘆不絕,說是近年來所聞最精妙透徹的闡釋,不僅茅塞頓開,更對修行生出了新悟。”
“哦?竟有此事?”青袍道人將信將疑。
“何止!”一旁又有人插言:“我一位師叔前次亦從青山寺法會歸來,盛贊其深得經(jīng)義三昧,妙理剖析如抽絲剝繭,深入淺出,只怕許多修行多年的老僧也難企及。師叔還連連感慨,后生可畏,佛門又出俊杰矣!”
這些話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漣漪迅速擴散開來。
聚集在此地的,多是各派有頭有臉的人物,或是核心弟子,或是帶隊長老。
他們之前參加的自然是規(guī)格最高的大無相寺主會場法會,并未親臨青山寺的法會,因此對了因其名其事,多是只聞其名,未聞其詳。
此刻聽聞竟有同門師長或晚輩盛贊,好奇心頓時被勾了起來。
原來這小和尚并非盲目自大,竟是真有實學(xu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