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拔”“擢”意義上,“擢”可以指植物滋長,而“拔”只用于人力或風(fēng)力把東西拔起來。在“提拔”的意義上,“拔”往往指提拔本來沒有官職的人,“擢”往往指提升官職。至于“攻取某地”的意思,只能用“拔”,不能用“擢”。
這是一個非常精辟的語言學(xué)觀察。我們可以通過古代典故和現(xiàn)實分析,來清晰地闡釋“拔”與“擢”的微妙差別。
一、字義辨析與典故佐證
“拔”強調(diào)外力、破格和攻??;“擢”強調(diào)自然生長、制度內(nèi)的提升。下面我們用典故來具體說明。
關(guān)于“拔”
1。本義:用力拉出,連根拽起(多用于人力或風(fēng)力)
·典故:《孟子·公孫丑上》“揠苗助長”
·原文:“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p>
·辨析:雖然這里用的是“揠”,但其含義與“拔”的本義完全相同,都是指用外力將植物從土中拉起。這個故事生動地說明了“拔”是一種來自外部的、強力的、甚至可能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動作。
2。引申義:提拔沒有官職的人(破格提升)
·典故:諸葛亮《出師表》
·原文:“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p>
·辨析: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在被選任之前或是低級官員,或是無顯赫官階,諸葛亮用“簡拔”一詞,精準地描述了先帝劉備將他們從眾人中選拔出來,予以重用的過程,這正體現(xiàn)了“拔”的“從低處無到有”的破格意味。
3。引申義:攻取城池(攻克、占領(lǐng))
·典故:《史記·魏公子列傳》(信陵君竊符救趙)
·原文:“(魏公子)令拔鄴?!M兵擊秦軍,秦軍解去,遂救鄴,存趙。”
·辨析:在這里,“拔鄴”就是“攻克鄴城”。攻城如同將城池從敵方手中強行奪取過來,這個動作充滿了力量感和強制性,與“拔”的本義高度契合。
關(guān)于“擢”
1。本義:植物滋長(抽引、向上)
·典故:張華《勵志詩》
·原文:“苗裔擢穎,庭木振干?!?/p>
·辨析:這里的“擢穎”形容禾苗抽穗,欣欣向榮地向上生長。這個意象強調(diào)了事物由內(nèi)而外、自然而然的生長過程,與“拔”的外力強取形成鮮明對比。
2。引申義:提升官職(在已有官職基礎(chǔ)上的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