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罷)bà,罷免,停職?!妒酚洝の浩湮浒埠盍袀鳌罚骸案]太后大怒,乃罷逐趙綰、王臧等?!?/p>
我們來對《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中的這個著名片段進行詳細的解讀。
故事原文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中相關(guān)的原文段落如下:
及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趙綰請無奏事東宮。竇太后大怒,乃罷逐趙綰、王臧等,而免丞相、太尉。
(上下文補充)竇太后好黃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諸竇不得不讀《老子》,尊其術(shù)。綰、臧請?zhí)熳?,欲立明堂以朝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師申公。于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車駟馬迎申公?!矢]太后好老子言,不說儒術(shù),得趙綰、王臧之過以讓上,上因廢明堂事,盡下趙綰、王臧吏,后皆自殺。申公亦以疾免歸。
注釋及翻譯
注釋:
1。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建元是漢武帝的第一個年號,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正式使用的年號。
2。御史大夫:秦漢時期的三公之一,相當于副丞相,掌管監(jiān)察、彈劾百官。
3。趙綰:儒生,時任御史大夫。
4。王臧:儒生,時任郎中令(掌管宮殿門戶的官員)。
5。請無奏事東宮:奏事,報告政事。東宮,指太后(竇太后)的居所,代指太后本人。這句話的意思是,趙綰上書建議漢武帝,以后政事不要再向竇太后請示匯報。
6。竇太后:漢武帝的祖母,漢文帝的皇后。她是黃老學(xué)說的堅定擁護者。
7。罷逐:罷免官職并驅(qū)逐出朝廷。
8。免丞相、太尉:當時的丞相是竇嬰(魏其侯),太尉是田蚡(武安侯),他們都是竇太后的親戚,但也傾向于儒學(xué),因此一同被免職。
9。黃帝、老子言:即黃老學(xué)說,主張清靜無為,與民休息,是漢初的統(tǒng)治思想。
10。明堂:儒家典籍中記載的古代天子宣明政教、舉行大典的地方。建立明堂是儒家政治理想的重要一環(huán)。
11。申公:當時著名的儒家學(xué)者,精通《詩經(jīng)》。
12。讓上:責備皇上(漢武帝)。
翻譯:
到了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御史大夫趙綰向漢武帝建議,以后國家的政事不要再向竇太后(東宮)請示。竇太后得知后勃然大怒,于是罷免并驅(qū)逐了趙綰、王臧等人,并且免去了丞相竇嬰和太尉田蚡的職務(wù)。
(上下文翻譯)竇太后喜好黃老學(xué)說,皇帝、太子以及竇家的外戚們都不得不讀《老子》,尊奉黃老之術(shù)。趙綰、王臧請示漢武帝,想要建立明堂來接受諸侯的朝見,但他們不懂得具體該如何操辦,就向漢武帝推薦了他們的老師申公。于是漢武帝派使者帶著豐厚的禮物,用四匹馬駕的安車(一種可以坐乘的安穩(wěn)馬車,用于征召賢士)去迎接申公。……太皇竇太后喜好老子學(xué)說,不喜歡儒家學(xué)說,她抓住了趙綰、王臧的一些過錯(可能包括“請無奏事東宮”這件事以及其他被舉報的過失)來責備漢武帝。漢武帝因此廢止了建立明堂的計劃,把趙綰、王臧都交給司法官吏查辦,后來這兩人都在獄中自殺了。申公也因病為由被免職回鄉(xiāng)。
典故介紹
這個事件在歷史上被稱為“罷黜趙綰、王臧”或“建元新政的失敗”。
背景:
漢武帝即位時年僅16歲,雄心勃勃,希望改變漢初以來“無為而治”的黃老政策,轉(zhuǎn)而采取積極有為的儒家治國方略。他任命喜好儒學(xué)的竇嬰為丞相,田蚡為太尉,趙綰為御史大夫,王臧為郎中令,組成了一個傾向于儒家的領(lǐng)導(dǎo)核心。他們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立明堂”、制定新的朝儀等,其核心舉措是趙綰提出的“請無奏事東宮”,意圖剝奪當時實際上的最高掌權(quán)者——信奉黃老思想的竇太后——的權(quán)力,讓年輕的漢武帝親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