驁ào,駿馬。《呂氏春秋·察今》:“良馬期乎千里,不期乎驥驁。”(乘良馬是希望能跑千里,不是希望得到好馬的名字。驥:好馬。)
我們來深入解析《呂氏春秋·察今》中這句充滿務(wù)實精神的名言:“良馬期乎千里,不期乎驥驁?!?/p>
這句話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哲學(xué)中超越形式、追求實效的深刻智慧。
原文與語境
這句話出自《呂氏春秋·慎大覽·察今》篇。該篇的核心論點是:明君治國,不應(yīng)死守古代制定的成法,而應(yīng)洞察并適應(yīng)當前時代的變化,從而制定符合現(xiàn)實的法令。
“良馬期乎千里,不期乎驥驁”是文中一個精妙的比喻,用以支撐其核心觀點。
【原文節(jié)選】
夫不敢議法者,眾庶也;以死守法者,有司也;因時變法者,賢主也。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務(wù)相反也,時勢異也。故曰: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鏌铘;良馬期乎千里,不期乎驥驁。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分句詳解與翻譯
·良馬期乎千里:
·良馬:好的馬。
·期:期望,要求。引申為目的、追求。
·乎:介詞,相當于“于”。
·千里:指日行千里的實際能力。
·釋義:我們對于好馬的期望,是它能日行千里。
·不期乎驥驁:
·驥:音jì,古代指一種能日行千里的良馬,常特指傳說中的名馬。
·驁:音áo,古代另一種名馬。
·“驥驁”連用:代指一切著名的、擁有響亮名號的寶馬。
·釋義:而不是期望它一定要是名為“驥”或“驁”的這類名馬。
【現(xiàn)代翻譯】
(所以說,)我們對于好劍,只要求它能斬斷東西,不要求它非是“鏌铘”那樣的名劍;對于好馬,只要求它能日行千里,不要求它非是“驥”、“驁”那樣的名馬。而能夠成就功業(yè)、留名青史,就是古代先王所追求的“千里馬”(即最終目的)。
創(chuàng)作背景與思想根基
1。《呂氏春秋》與“雜家”
《呂氏春秋》是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門下學(xué)者編撰的一部巨著,其思想兼收并蓄儒、道、法、墨等各家學(xué)說,被稱為“雜家”。其目的旨在為即將統(tǒng)一天下的秦國提供一套完整的治國綱領(lǐng)。
2?!恫旖瘛菲暮诵闹鲝垺磳Ψü?,主張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