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疏》
六科十三道聯(lián)名上書,通政司中幾乎都被奏疏堆滿了。
徐叔禮忙前忙后,每天都陷入到奏疏地獄中,總算是搬完了奏疏后,他懷念起自己的前同僚黃文彬了。
一想到黃文彬年前啟程去澎湖度假,如今應(yīng)該在澎湖的沙灘上喝著蔗酒享受陽光吧?
又想到自己苦巴巴的整理言官的奏疏,徐叔禮恨不得現(xiàn)在也打報告,調(diào)去國子監(jiān)教書。
就在徐叔禮幻想的時候,突然又有小吏來報,蘇澤來遞送奏疏了。
徐叔禮記得通政使的教誨,知道蘇澤是和重臣一個待遇的,連忙親自去迎接。
蘇澤將奏疏遞給熱情的徐叔禮,他總覺得這個新任經(jīng)歷官不太機靈的樣子,也不知道通政使楊思忠為什么要用他擔(dān)任親信。
徐叔禮拿著蘇澤的奏疏,快步來到楊思忠的公房。
楊思忠的案頭也堆滿了奏疏,聽說來了蘇澤的奏疏,楊思忠立刻放下手里的奏疏,拿起蘇澤的奏疏讀了起來。
這樣日子楊思忠也受夠了。
科道怕楊思忠故意遲送奏疏,專門派人在通政司看著,這種態(tài)度著實讓楊思忠憤恨。
但是楊思忠對此也敢怒不敢言,駐扎其他衙門專門督辦某件事情,這也是科道的糾劾權(quán)之一。
除了內(nèi)閣之外,科道可以對任何衙門使用這個權(quán)力,通政司自然也不例外。
所以楊思忠也等著蘇澤上書,來出這么一口惡氣的。
但是楊思忠同樣也很好奇,蘇澤要從什么角度來辯駁科道。
畢竟科道獨享糾劾權(quán),這也是太祖朱元璋制定的祖宗之法,也是大明立朝至今的慣例,甚至要比內(nèi)閣都要早。
科道言官也因為這項權(quán)利,而能“以小制大”,成為大明政治版圖上重要的一股勢力。
這些年來,雖然蘇澤通過“考成法”,拴住了科道“風(fēng)聞言事”的壞風(fēng)氣,但是也因為考成的要求,讓科道言官的戰(zhàn)斗力更強。
這次科道攻擊報館,主要打的也是制度牌,沒有對羅萬化等人進行道德評判。
蘇澤想要反駁,就要拆解科道的法理基礎(chǔ)才行。
蘇澤的奏疏上來就是一個儒家經(jīng)典。
“古人為政,防人之口,甚于防川?!?/p>
“此言堵民言論,猶堵奔流之河,愈塞愈潰,終至決堤之禍。今科道諸臣攻訐《樂府新報》,禁其揭露房山煤礦之弊,實欲壟斷言路,壅塞民口?!?/p>
“此非徒違圣王之道,更悖儒家大義:議政權(quán)者,天賦民權(quán),不可奪也?!?/p>
楊思忠皺眉,作為一名士大夫,他自然知道甚于防川的典故。
但是蘇澤將上升到議政乃是天賦民權(quán)上,是不是有些太過了?
“《尚書》云,‘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上天之視聽,寄于民心民意。言論即民心之發(fā)端,非可壟斷?!?/p>
“子曰‘知而不言,是為不仁’,報館詳錄房山礦難真相,正是踐行圣言,使民情上通。”
楊思忠明白自己別扭在哪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