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房閱卷官寫上推薦的考卷合計有200多份,這些張居正也都一一看過,這些也都沒什么異議,也就是進入到了會試通過名單了。
最難的就是剩下的一百多個名單了。
評語在“中上”的考卷差不多有1000份,這些考卷的水平其實差不多,從中選出一百多個會試通過名單,才是最難的事情。
這時候很多就不是純粹的考試問題了。
身為主考官,需要平衡的東西就比較多了。
最典型的就是籍貫了。
南北榜案之后,南北士子的錄取比例定下了“南六北四”的規(guī)定。
這一百多個名額,就需要先考慮地域平衡的問題。
每一份謄抄的朱卷上,都有南北的標記。
張居正按照南北籍貫分類,然后開始評卷。
這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在張居正的主持下,評卷過程還算是順利,他總能夠在爭議不休的時候,拿出一錘定音的意見來,順利將這些卷子評定完畢。
一共評出了四百二十份卷子。
——
放榜前三天。
至公堂內的氣氛逐漸焦灼起來。
給這四百二十份卷子排名,才是最難的事情。
其實往屆科舉,會試的名次并沒有那么重要。
因為真正決定進士名次的是殿試的結果,大明歷史上不乏有會試名次低,但是殿試一飛沖天的案例。
會試名次高,殿試落后的案例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
但是今年不同。
隆慶皇帝這個狀況,殿試大概就是走個過場。
那會試的結果就很重要了。
為了名次,呂調陽經常和張居正爭論,各路同考官也會給自己中意的考卷也爭的面紅耳赤。
不過蘇澤看中的那份考卷,牢牢的放在前面一迭,也就是說二甲穩(wěn)了。
今天呂調陽又為了一份卷子和張居正吵起來了。
“總裁官,這份策論言語激進,妄議朝廷大政,當黜落!”
呂調陽拿著一份卷子,對著張居正說道。
但是張居正卻說道:
“此子策論言,‘喋身死以推新制,牲吾血以籌新法’,朝廷需要的就是這種銳意進取的人,本官以為當為會元?!?/p>
蘇澤明白,這到了這場科舉閱卷的重頭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