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紫宸殿內(nèi)氣氛凝重得如同暴雨將至。武媚端坐于御座之上,身著尚未明確定制、卻已顯威儀的深青色常服,神色平靜,目光深邃,看不出喜怒。御階之下,文武重臣分列兩旁,垂首屏息,不敢直視。李旦身著皇帝冠冕,卻面色慘白,眼神渙散,如同一個被抽去靈魂的提線木偶,坐在稍側(cè)下方的座位上,與武媚的沉穩(wěn)形成鮮明對比。太平公主立于武媚身側(cè)稍后的位置,姿態(tài)恭謹(jǐn),目光卻銳利地掃視著全場,尤其是她那魂不守舍的皇兄。
空氣仿佛凝固了。所有人都知道,今日將發(fā)生什么,卻又都默契地維持著表面的平靜。
在一種無形的壓力下,李旦顫抖著拿起早已備好的筆,鋪開明黃詔紙。他深吸一口氣,仿佛用盡了全身力氣,開始書寫。第一道詔書,言辭尚算含蓄,以“母后圣德,澤被蒼生,朕年幼德薄,難堪重任”為由,請求武媚“順天應(yīng)人,勉徇輿情”,登臨大寶。
詔書由內(nèi)侍監(jiān)高聲宣讀完畢,殿內(nèi)一片死寂。
武媚眉頭微蹙,并未看向詔書,而是將目光投向殿外虛空,聲音帶著一絲恰到好處的沉痛與慍怒:“皇帝何出此言!朕輔佐先帝,撫育爾等,只為李唐江山永固。爾今以此詔陷朕于不義,豈非令天下人恥笑朕覬覦社稷?此詔荒謬,朕斷不敢受!”
話音未落,她已伸手奪過內(nèi)侍手中的詔書,看也不看,當(dāng)著滿朝文武的面,“嗤啦”一聲,將其撕為兩半,擲于地上!
碎裂的詔書如同李旦此刻的心,飄落殿中。他渾身一顫,幾乎要從座位上滑落,臉上血色盡褪。群臣頭垂得更低,大氣不敢出。太平公主適時上前,溫聲對李旦道:“皇兄,母親之心,日月可鑒。您這般言辭,豈非寒了母親的心?還需……更顯誠意才是。”
李旦雙目空洞,在太平公主近乎監(jiān)視的目光下,再次提筆。第二道詔書,他不得不按照暗示,加入了更多“天命所歸”的跡象,提及“洛水出圖,嵩山現(xiàn)瑞”,并引述《大云經(jīng)》中“女主昌”的讖語,將武媚的登基與上天意志緊密相連,言辭更為卑微懇切。
第二道詔書宣讀完畢。
武媚沉默片刻,這次,她緩緩起身,走到御階邊緣,目光掃過下方群臣,最終落在李旦身上,語氣帶著一種疲憊與失望:“朕乃李家婦,豈不知婦人干政乃取禍之道?爾等屢以天象符瑞強加于朕,是要將朕置于何地?朕若應(yīng)允,他日史筆如鐵,又如何面對李唐列祖列宗?”她揮了揮手,意興闌珊,“此詔仍是不明朕心,拿回去,重擬!”
第二道詔書再次被駁回。朝臣中已有細微的騷動,但無人敢出聲。所有人都明白,這并非真正的拒絕,而是一場必須演足的政治儀式,一場對舊有倫理綱常的徹底馴服與踐踏。
李旦的精神已到了崩潰的邊緣。他握著筆的手劇烈顫抖,墨汁滴落在明黃的詔紙上,暈開一團團丑陋的污跡。太平公主親自上前,為他換上一張新紙,聲音低得只有兩人能聽見:“皇兄,事不過三。母親耐心……是有限的?!?/p>
冷汗浸透了李旦的內(nèi)衫。他閉上眼,深吸一口帶著絕望的氣息,終于落筆。這第三道詔書,言辭已近乎赤裸,徹底否定了李唐的天命:“……唐運已衰,歷數(shù)有歸。周德代興,實維天命。圣母神皇武氏,睿圣淵哲,與天合契……”他親筆寫下了將祖宗江山拱手讓予外姓的語句,每一個字都如同剜心之痛。
當(dāng)內(nèi)侍監(jiān)用那特有的、不帶感情色彩的腔調(diào),第三次宣讀這道最終的禪位詔書時,李旦死死低著頭,指甲因極度用力而深深掐入掌心,一絲殷紅的血跡,悄然從緊握的指縫中滲出,染紅了明黃色的龍袍袖口。劇烈的屈辱和無力感,幾乎將他撕裂。
這一次,武媚沒有立刻開口。她靜靜聆聽著詔書的內(nèi)容,臉上依舊無波無瀾。直到最后一個字音落下,殿內(nèi)陷入一片令人窒息的死寂。
良久,她才緩緩嘆息一聲,那嘆息聲在寂靜的大殿中回蕩,帶著一種仿佛被迫承擔(dān)天下的沉重與無奈。
“皇帝……暨百官既如此堅請,”她的聲音不高,卻清晰地傳入每個人耳中,帶著一種定鼎乾坤的力量,“朕……若再執(zhí)意推辭,恐拂逆天意民心,非社稷之福。”
她微微停頓,目光變得堅定而威嚴(yán),掃視全場:
“既然如此,朕……只好勉為其難,以慰眾望?!?/p>
“轟——”
殿外,適時地響起了象征禮成的鐘鼓之聲,莊重而悠長,穿透宮墻,向整個神都洛陽宣告著一個舊時代的終結(jié),與一個前所未有的新王朝的誕生。
紫宸殿內(nèi),群臣在短暫的寂靜后,如同排練過一般,齊刷刷跪伏于地,山呼之聲震徹殿宇:
“圣母神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李旦也隨著眾人麻木地跪下,將額頭緊緊貼在冰冷的地面上,隱藏起那張布滿淚痕與絕望的臉。御座之上,武媚接受著眾臣的朝拜,目光平靜地越過跪伏的人群,投向殿外那片即將屬于她的、嶄新的天空。
紫微星黯,周武當(dāng)興。這大唐的宮闕,終于在親生兒子的血詔與母親的“無奈”受命中,完成了殘酷的鼎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