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鳳四年秋日的紫宸殿朝會,氣氛較往日更添幾分難以言喻的凝重。百官依序肅立,沉香裊裊,卻壓不住那份隱于朝服之下的暗流涌動。天皇李治坐于御座之上,面色依舊帶著幾分病態(tài)的蒼白,目光偶爾掃過殿內(nèi),帶著些許倦意與疏離。而垂簾之后的天后武媚,雖不見其容,那無形中散發(fā)的威儀卻籠罩著整個殿堂。
議事過半,當處理完幾項常規(guī)軍政要務后,御前內(nèi)侍上前一步,展開一卷明黃絹帛,尖細而清晰的聲音響徹大殿:
“制曰:侍御史狄仁杰,秉性忠直,才識明敏,屢次鞠獄,洞察秋毫,于刑名錢谷之事,尤顯干練。著即擢升為度支郎中,掌天下財賦度支、倉廩出納之審計稽核,望其克盡職守,清厘積弊,以裕國用。欽此——”
旨意宣畢,滿殿霎時一靜,仿佛連呼吸都停滯了剎那。
度支郎中!雖秩品不過從五品上,然其位處戶部要害,掌國家財政命脈之審計,權柄之重,非同小可。狄仁杰以侍御史之職驟升此位,跨越常規(guī),實屬破格超擢!
片刻的死寂后,道道目光齊刷刷投向文官班列中段。只見狄仁杰穩(wěn)步出列,身著青色御史官袍在此刻略顯樸素,但他身形挺拔,面容沉靜無波,并無半分受寵若驚之態(tài)。他行至御階之前,撩袍端帶,從容跪拜,聲音清朗而沉穩(wěn):
“臣,狄仁杰,叩謝天恩!陛下、天后信重,委以度支之責,臣誠惶誠恐。必當竭盡駑鈍,秉公執(zhí)法,厘清賬目,核實出入,以期財賦清明,不負圣望!”
言辭懇切,禮數(shù)周全,卻并無多余諛辭,只透著一股沉甸甸的責任感。
百官之中,神色各異。有清流官員面露贊許,微微頷首,似對狄仁杰之能早有耳聞,樂見其得展所長;亦有與戶部關聯(lián)密切、或素與太子東宮親近者,眉頭微蹙,眼神交換間流露出隱憂與審視——狄仁杰此人,剛正不阿,能力卓絕,如今被天后親手置于財賦中樞,其意何為?是為整飭積弊,還是……另有所圖?尤其在此太子賢聲日隆、與天后漸生微妙之際,此項任命,耐人尋味。
端坐于御座之側珠簾后的武媚,雖未現(xiàn)身,卻仿佛能洞察殿中每一絲情緒的波動。她對狄仁杰沉穩(wěn)的反應似是滿意,并未再有言語。
侍立在天后鑾駕之側不遠處的上官婉兒,低垂著眼瞼,手中象征性地捧著一卷文書,實則將殿內(nèi)百態(tài)盡收眼底。她看到狄仁杰謝恩時那份不同于常人的鎮(zhèn)定,也捕捉到了幾位戶部老臣眼中一閃而過的陰霾,更注意到了太子李賢雖然面色如常,但其置于膝上的手指,幾不可察地蜷縮了一下。
一道新的任命,如同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漣漪已生,擴散向未知的深處。狄仁杰領旨謝恩后,默然退回班列,眼簾低垂,無人能窺見其眸底深處翻涌的思慮。這度支郎中的新命,是機遇,更是漩渦。他知道,自己已然站到了風口浪尖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