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負責的技術模塊,原本是做城市影像的AI分類與時空重建,偏重數(shù)據(jù)與算法??纱丝?,他忽然覺得,冷冰冰的代碼,或許也能承載溫度。
“如果我們能用技術,還原這些被遺忘的瞬間呢?”他開口,聲音沉穩(wěn),“比如,通過街景圖像的時間序列,重建一條胡同二十年的變化;或者,用語音識別,從老居民的口述中提取關鍵詞,生成‘記憶地圖’。”
戴婉轉(zhuǎn)頭看他,眼睛亮了一下:“你是指……讓數(shù)據(jù)‘有記憶’?”
“對?!彼c頭,“技術不該只是工具,它也可以是見證者?!?/p>
會議室里安靜了一瞬。
其他同事交換著眼神,有人覺得這想法“不切實際”,有人卻若有所思??纱魍竦姆磻钪苯印α?,右嘴角先翹起來,像一道光劈開云層。
“我喜歡這個方向?!彼f,“它讓技術有了溫度。”
那一刻,秦浩覺得,自己沉寂多年的某部分,正在蘇醒。
會后是自由交流。
秦浩端著咖啡走到窗邊,正翻看戴婉工作室的往期項目,她走了過來。
“你剛才說的‘記憶地圖’,能再詳細說說嗎?”她問。
他抬頭,聞到她身上淡淡的雪松香,像山間晨霧。
“比如,”他放下咖啡,調(diào)出手機里的一張老照片,“這是我老家甘肅的一個老院門,去年回鄉(xiāng)時拍的。它可能明年就拆了。但如果我能采集它的圖像、聲音、甚至氣味數(shù)據(jù),未來哪怕它消失了,人們依然能‘走進’它?!?/p>
她靜靜聽著,眼神漸漸柔和:“你是在用技術,對抗遺忘?!?/p>
“算是吧。”他苦笑,“有時候覺得,我們這一代人,走得太快,丟的東西太多?!?/p>
她點點頭:“所以我才堅持做‘城市褶皺’。那些被忽略的細節(jié),才是生活的肌理?!?/p>
兩人沉默片刻,窗外的風掠過樹梢,沙沙作響。
“你知道嗎?”她忽然說,“我辦‘城市褶皺’那場展覽時,沒人看好。有人說我傻,說這種題材沒流量、沒市場?!?/p>
“可你還是做了?!?/p>
“嗯?!彼h處的樓宇,“因為有些事,不是因為它能成功才去做,而是因為它值得?!?/p>
秦浩心頭一震。
這句話,像一面鏡子,照出他這些年內(nèi)心的掙扎。
他何嘗不是?在理性與感性的拉鋸中,在KPI與理想的夾縫里,他一次次說服自己“現(xiàn)實點”,可心底總有個聲音在低語:“值得的事,不該被放棄?!?/p>
“你讓我想起一個人?!彼p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