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三年磨洗:從頑劣君主到賢明種子
太甲在桐宮的三年,是其心性發(fā)生徹底蛻變的三年。這種蛻變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經(jīng)歷了抗拒、動搖、反思、悔悟四個階段。第一年,他對伊尹充滿怨恨,常常在私下咒罵,對守墓官的教導也置若罔聞;第二年,隨著對商湯事跡的深入了解和勞作的磨練,他的態(tài)度開始動搖,偶爾會主動詢問政務情況;第三年,他已能主動參與勞作,甚至幫助村民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據(jù)《尚書·太甲上》記載,太甲在桐宮期間曾發(fā)出這樣的感嘆:"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
這句話后來被孟子奉為至理名言,成為古人對"禍福自取"的經(jīng)典詮釋。太甲的悔悟并非停留在口頭,而是體現(xiàn)在行動上:他主動整理商湯的事跡,編成小冊子供自己隨時閱讀;他開墾了一小塊荒地,種上莊稼,悉心照料,體會"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道理;他還幫助守墓官修繕商湯陵墓,以實際行動表達對先祖的敬意。
伊尹雖然身在亳城,卻始終關注著太甲在桐宮的表現(xiàn)。他多次派人暗中觀察,并聽取守墓官的匯報。當?shù)弥?晨起耕作,夜讀湯訓,遇民有難則助之"
時,伊尹十分欣慰,對大臣們說:"湯王有靈,帝終可教也。"
此時的商朝在伊尹的治理下,已逐漸恢復元氣:他廢除了太甲時期的苛政,減輕賦稅,召回逃亡人口,與諸侯重新建立聯(lián)系,"民漸安,諸侯復朝"
。伊尹知道,是時候迎接太甲回歸了。
桐宮三年的最后一個月,太甲在商湯陵墓前舉行了隆重的懺悔儀式。他身著粗布麻衣,跪在墓前,歷數(shù)自己的過錯:"朕即位以來,不遵湯法,暴虐百姓,致民流離,諸侯離心。今在桐宮三年,始知民之可貴,德之重要。愿以余生,踐行湯王之政,以贖前罪。"
儀式結(jié)束后,他等待著伊尹的決定,內(nèi)心既有期待,也有忐忑。
第四章
復位歸亳:勤政修德與治世清明
4。1
重返朝堂:權(quán)力交接與君臣相得
太甲繼位第六年初(據(jù)《史記》記載太甲在位共十二年,放逐三年),伊尹親自率領文武大臣前往桐宮,迎接太甲回歸亳城。當伊尹見到太甲時,不禁感慨萬千:眼前的太甲身著布衣,面色黝黑,眼神中沒有了往日的傲慢與浮躁,多了幾分沉穩(wěn)與堅毅。伊尹當即跪拜:"臣伊尹,恭迎帝歸。"
太甲連忙扶起伊尹,誠懇地說:"阿衡教誨,朕不敢忘。若無阿衡,朕至今仍為昏君。"
回歸亳城的那天,百姓自發(fā)走上街頭,迎接這位"改過自新"的君主。當太甲看到城中秩序井然,百姓臉上重現(xiàn)笑容時,更加堅定了治國理政的決心。復位大典在宗廟舉行,與第一次繼位不同,此次大典極為簡樸,太甲在儀式上宣布:"自今以后,罷奢華之禮,行節(jié)儉之風,一切以湯法為準。"
隨后,他將象征王權(quán)的玄圭交給伊尹,"阿衡輔政多年,功在社稷,朕愿與阿衡共理天下。"
伊尹推辭不受,"臣乃輔政之臣,王權(quán)當歸帝所有。臣必盡力輔佐,不敢有絲毫懈怠。"
復位后的權(quán)力格局發(fā)生了微妙變化:太甲不再是傀儡君主,而是真正掌握決策權(quán)的統(tǒng)治者;伊尹則從"攝政者"回歸"輔政者"身份,專注于政策制定與執(zhí)行。這種轉(zhuǎn)變體現(xiàn)了太甲的政治成熟,也彰顯了伊尹的忠誠品格。君臣二人形成了默契的合作關系:太甲善于聽取意見,勇于決策;伊尹經(jīng)驗豐富,勤于政務。太甲曾對大臣們說:"阿衡之智,朕不如也;阿衡之忠,朕敬之也。"
為了鞏固統(tǒng)治基礎,太甲首先處理了繼位初期提拔的親信宦官,將他們貶為庶民,同時召回了當初辭官的老臣,恢復其職位。他還采納伊尹建議,對在放逐期間忠誠于商朝的諸侯進行嘉獎,"賜邳伯(邳國君主)土地百畝,賜羌侯(羌人首領)玉璧一雙"
,穩(wěn)定了諸侯聯(lián)盟。對于當初反對自己的方國,太甲采取"以德服人"的策略,"遣使慰問,免其三年貢賦"
,多數(shù)方國見狀紛紛重新歸附。
4。2
政治革新:重申湯法與整頓吏治
太甲復位后的首要舉措,是全面恢復和完善商湯時期的典章制度。他下令重新修訂《湯刑》,刪除太甲在位初期增設的嚴苛條款,強調(diào)"明德慎罰":對過失犯罪從輕處罰,對故意犯罪從重懲處;對老弱病殘減免刑罰,對貪官污吏嚴懲不貸。他還在全國范圍內(nèi)開展"湯法宣講"活動,派遣官員深入鄉(xiāng)村,向百姓講解法律條文,"使民知法、守法、用法"
。
吏治整頓是政治革新的核心。太甲深知,官員的素質(zhì)直接關系到政策的執(zhí)行效果。他建立了嚴格的官員考核制度,"每半年一考,年終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