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臺的余火在三界虛空里熄了整整一百年。
當年通天教主擺下的誅仙陣、萬仙陣,那些碎裂的通天截教碑、染血的紫電金光,早被天庭派下的星宿力士掃入南天門西側的“劫余閣”,封存在刻滿鎮(zhèn)魂符文的青銅柜中。而封神榜懸于凌霄寶殿丹陛之上,榜文上三百六十五位正神的姓名仍泛著淡淡的金光,每到月初,金光便會隨天庭氣運流轉,映得殿內(nèi)十二根盤龍柱上的鱗甲都微微發(fā)亮——那是封神劫后,三界秩序最直觀的印記。
此時的三界,早已不是洪荒破碎前的模樣。
封神劫中,闡教、截教、人教的修士廝殺,連同巫妖劫殘留的混沌戾氣一同沖撞洪荒大陸,最終將那片橫跨億萬里的古老大陸劈成三塊:上為天庭,居三十三天之上,由鴻鈞座下童子昊天執(zhí)掌,瑤池為配,統(tǒng)御諸天正神;中為人界,承托人族繁衍生息,此時正值夏朝末年,商湯已在亳地聚起兵馬,只待時機便要伐桀,人間煙火氣正順著山川河流漫延;下為幽冥,后土化輪回后,平心娘娘坐鎮(zhèn)奈何橋頭,十殿閻羅分掌各層地獄,魂靈轉世的秩序總算安穩(wěn),再無上古時魂飛魄散、無歸處的亂象。
只是這“安穩(wěn)”之下,藏著隱憂。
靈山,大雷音寺。
大雄寶殿內(nèi)的九品蓮臺泛著溫潤的佛光,蓮臺之上,如來佛祖垂眸而坐。他身披十二葉蓮紋袈裟,左手托缽,右手結“施無畏印”,眉心的白毫相光隱現(xiàn)——若細看,這佛光中還藏著一絲極淡的玄黃氣,那是當年他還是截教大師兄多寶時,隨通天教主聽鴻鈞講道所獲的鴻蒙清氣,只是如今已被佛法煉化,成了他證道的根基。
殿下兩側,燃燈古佛坐在左側首座,閉目捻珠,他身前的琉璃燈盞里,燈芯是一截先天梧桐枝,火焰始終不熄,映得他臉上的皺紋都泛著暖意。右側首座是藥師佛,手持琉璃瓶,瓶中甘露正緩緩滴落,在金磚鋪就的地面上暈開細小的水痕,又瞬間被佛光蒸成白霧。再往下,十八羅漢、五百阿羅漢列坐兩側,念珠轉動的聲音整齊劃一,如同流水過石,襯得殿內(nèi)愈發(fā)肅穆。
“封神劫后百年,三界秩序初定,然道統(tǒng)失衡,需尋一法補之。”如來的聲音不高,卻帶著穿透人心的力量,傳遍大殿每個角落,連殿外菩提樹上的靈雀都斂了翅,靜靜聽著,“天庭掌神權,闡教掌仙道,人教掌人倫,唯獨我西土佛法,雖在靈山扎根,卻未能遍傳三界,若長此以往,恐難承鴻鈞道祖‘三教合一’之旨?!?/p>
燃燈古佛聞言睜開眼,琉璃燈的火焰跳了跳:“佛祖所言極是。當年封神劫,截教覆滅,吾等入佛門,本是為借佛法化解劫氣,如今劫氣漸消,佛法卻困于西土,難入東土——那東土乃人族發(fā)源地,伏羲、女媧皆從彼處起,若能將佛法傳至東土,方能讓我佛門真正立于三界道統(tǒng)之列。”
藥師佛點頭附和,琉璃瓶中的甘露滴得快了些:“東土人族雖奉道、奉神,卻多有執(zhí)念,生老病死之苦、愛恨別離之痛,常引心魔滋生。我佛門‘因果輪回’‘慈悲渡化’之理,恰能解此苦,只是東土與西土相隔十萬八千里,其間更有山川險阻、妖魔鬼怪,尋常僧人難以前行?!?/p>
如來聞言,眉心白毫相光驟亮,一道佛光從相光中射出,落在大殿中央的水鏡之上。水鏡中瞬間浮現(xiàn)出三界的景象:東土的黃河奔騰入海,岸邊百姓或耕或織,卻也有饑民扶老攜幼,在城門外乞討;西土的雪山之巔,僧侶們披著袈裟誦經(jīng),佛光護佑下,百姓安居樂業(yè);而南瞻部洲與西牛賀洲之間,黑風山、黃風嶺、流沙河等地,妖霧繚繞,隱約可見青面獠牙的妖怪在山林間游蕩。
“此路雖險,卻非不可行。”如來的手指在蓮臺上輕輕一點,水鏡中畫面驟變,竟浮現(xiàn)出一座懸于虛無海中的宮殿——殿宇由混沌青石筑成,殿頂覆著億萬年星辰凝結的琉璃瓦,殿門上方刻著三個古字,雖無金光,卻透著“萬法之源”的氣息。
“那是……起源殿?”燃燈古佛眼中閃過一絲驚訝,“道尊龍宇的居所?”
“正是。”如來頷首,“封神劫時,道尊雖未直接插手,卻以鴻蒙盤穩(wěn)住了破碎的洪荒空間,若非他,三界恐難如此快定秩序。如今要啟‘佛法東傳’,需得借道尊之勢,更需應一個‘劫’字——三界每千年必有一劫,如今距封神劫已百年,下一個量劫將至,若能將佛法東傳與量劫相合,既能渡化眾生,又能借劫氣壯大佛門,實乃兩全之策?!?/p>
殿內(nèi)的羅漢們聞言皆露出思索之色,藥師佛沉吟道:“佛祖欲將佛法東傳定為‘量劫’?可此劫無廝殺,多是渡化,與龍漢初劫、巫妖劫、封神劫不同,恐難稱‘量劫’?!?/p>
“非無廝殺,只是廝殺藏于‘渡’中?!比鐏硖?,水鏡中出現(xiàn)一只石猴的虛影——那石猴生于花果山,正圍著一塊巨石蹦跳,眼中已有靈性,“此猴乃女媧補天五色石碎片所化,吸日月精華而生,天生有反骨,日后必鬧天宮,此乃‘劫始’;而后需尋一人,自東土西行,歷九九八十一難,方能取得真經(jīng),這八十一難,便是劫中的‘殺’——殺心魔、殺妖邪、殺執(zhí)念,每過一難,佛法便深植一分,待真經(jīng)東傳,此劫方休,可名‘西游量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