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無廝殺,只是廝殺藏于‘渡’中。”如來抬手,水鏡中出現(xiàn)一只石猴的虛影——那石猴生于花果山,正圍著一塊巨石蹦跳,眼中已有靈性,“此猴乃女媧補(bǔ)天五色石碎片所化,吸日月精華而生,天生有反骨,日后必鬧天宮,此乃‘劫始’;而后需尋一人,自東土西行,歷九九八十一難,方能取得真經(jīng),這八十一難,便是劫中的‘殺’——?dú)⑿哪А⒀?、殺?zhí)念,每過一難,佛法便深植一分,待真經(jīng)東傳,此劫方休,可名‘西游量劫’?!?/p>
燃燈古佛捻珠的手一頓,看向水鏡中的石猴:“此猴有大機(jī)緣,也有大劫難,若能渡化,必成佛門護(hù)法。只是那西行之人,需有大毅力、大慈悲,東土之中,可有此人?”
“有?!比鐏砦⑿ΓR中浮現(xiàn)出一個嬰兒的模樣——那嬰兒生于陳塘關(guān)附近的寺廟,父母早亡,被寺中老僧收養(yǎng),取名陳祎,此時正捧著一本佛經(jīng),看得入神,“此人日后會出家為僧,法號‘玄奘’,乃金蟬子轉(zhuǎn)世,有十世修行的功德,慈悲為懷,正是西行取經(jīng)的最佳人選。”
藥師佛見狀點(diǎn)頭:“金蟬子乃佛祖座下弟子,轉(zhuǎn)世西行,合情合理。只是西行路上的妖邪,多有背景,或?yàn)樘焱バ撬拮T,或?yàn)橄砷T童子,若一味除之,恐得罪天庭與闡教,如何處置?”
“不除,只渡。”如來的聲音愈發(fā)平和,“那些妖邪,多是因執(zhí)念入魔,或因犯錯被貶,若能借取經(jīng)人之手渡化,既能顯佛法之能,又不得罪天庭與闡教。至于少數(shù)冥頑不靈者,自有道尊暗中相助——道尊雖居起源殿,卻觀諸天,深知三界平衡之重,西游量劫既能補(bǔ)道統(tǒng)失衡,又能穩(wěn)三界秩序,他必不會反對。”
說罷,如來起身,十二葉蓮紋袈裟在佛光中展開,如同十二道彩虹:“今日起,啟西游量劫,著觀音菩薩往東土,先點(diǎn)化那石猴,再尋玄奘,賜其法器,助其西行;著十八羅漢暗中護(hù)持,遇大難時出手;燃燈古佛與藥師佛,留守靈山,打理佛門事務(wù),待真經(jīng)東傳,共慶佛法大興?!?/p>
燃燈古佛與藥師佛起身合十,殿內(nèi)五百阿羅漢齊聲誦佛:“南無阿彌陀佛!”
聲音傳遍靈山,山間的菩提葉簌簌作響,仿佛在應(yīng)和這道決定三界未來的旨意。而遠(yuǎn)在虛無海中的起源殿內(nèi),龍宇正立于殿窗前,手中托著鴻蒙盤——盤上的混沌氣流正緩緩流轉(zhuǎn),映出靈山的景象。他身后,玄空捧著一卷《三界劫紀(jì)》,輕聲道:“尊上,如來已啟西游量劫,以佛法東傳為引,合石猴、玄奘之事,欲借劫壯大佛門?!?/p>
龍宇看著鴻蒙盤中的石猴虛影,嘴角勾起一抹淡笑:“西游量劫,補(bǔ)道統(tǒng),穩(wěn)秩序,也合了三界演化的脈絡(luò)。那石猴有反骨,卻也有佛性;玄奘有慈悲,卻也有執(zhí)念,這八十一難,既是渡他們,也是渡三界眾生。你且記錄此事,待日后玄奘西行,再派龍曦暗中相助,莫讓他折在不該折的劫難里?!?/p>
玄空躬身應(yīng)道:“是,尊上?!?/p>
此時,起源殿外的虛無海泛起漣漪,一道黑色的身影悄然出現(xiàn)——那是玄冥,她剛從幽冥界回來,聽聞靈山議事,便來尋龍宇。見龍宇正觀鴻蒙盤中的景象,她走到他身邊,輕聲道:“這西游量劫,看似平和,實(shí)則暗礁密布,如來倒是會借勢。”
“他本就是聰明人,從多寶到如來,歷經(jīng)三劫,早已懂‘順勢而為’的道理。”龍宇轉(zhuǎn)頭看向玄冥,眼中帶著暖意,“待西游劫起,你若無事,可去東土看看,那里的人族已不是巫妖劫時的模樣,如今的人間,有煙火氣,也有生機(jī)?!?/p>
玄冥點(diǎn)頭,目光落在鴻蒙盤中的玄奘身上,輕聲道:“好,我去看看。若那玄奘遇到危險,我便暗中護(hù)他一護(hù),也算是……為三界做些事。”
龍宇抬手,輕輕握住玄冥的手,鴻蒙盤上的混沌氣流愈發(fā)柔和:“不必急,西游量劫才剛啟,那石猴還要五百年才會被壓五行山,玄奘還要等五百年才會西行。這五百年,足夠三界再醞釀些變化,也足夠我們……再看看這諸天的景象?!?/p>
靈山的佛光仍在漫延,東土的炊煙依舊裊裊,虛無海中的起源殿靜靜矗立,而西游量劫的大幕,已在如來的謀劃、龍宇的默許中,緩緩拉開。百年后的三界,將因這場橫跨十萬八千里的西行,迎來一場前所未有的佛法大興,也將因這場量劫,讓道、神、佛、人四界的秩序,真正趨于平衡。
只是那時的眾生還不知道,這場看似平和的渡化之劫,背后藏著多少古老的因果——女媧的五色石、金蟬子的十世輪回、石猴的反骨、玄奘的慈悲,還有那些隱藏在妖邪背后的仙門秘辛,都將在這場西游量劫中,一一揭開。而起源殿中的那道身影,始終是這場劫的旁觀者,也是守護(hù)者,默默看著三界眾生,在渡與被渡中,走向新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