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的動作比李肅預想的還要快。就在次日傍晚,他便再次邀請李肅至聚義廳,屏退左右后,面帶一絲如釋重負的輕松,拱手道:“李使者,幸不辱命!某已與劉石、青牛角、黃龍等幾位當家深談,將朝廷誠意、天下大勢剖析明白。諸位兄弟皆非不明事理之人,深知唯有歸附朝廷,方是黑山十萬弟兄長久安身立命之道。我等一致決定,自此棄暗投明,謹奉天子號令,共扶漢室!”
李肅聞言,心中一塊大石徹底落地,臉上綻放出由衷的笑容,起身鄭重還禮:“張將軍及諸位當家深明大義,此乃國家之幸,亦是黑山軍弟兄之福!肅必即刻稟明陛下,為將軍及諸位頭領請功!”
當夜,李肅便在自己的營帳內(nèi),就著搖曳的燭火,奮筆疾書。他不僅詳細稟明了張燕及黑山軍整體歸順的喜訊,更將自己如何分析利害、最終說服張燕的過程稍加潤色,一并寫入奏報。
寫完給天子的捷報,他心思一轉(zhuǎn),又鋪開一張新的絹帛。勸降張燕本是意外之喜,他真正的使命在幽州,在公孫瓚。如今黑山事了,他歸心似箭,恨不得立刻插翅北飛。
在兩日的短暫停留中,李肅又與張燕詳細商議了后續(xù)交接、部隊初步整編以及如何防范袁紹可能反應的細節(jié)。張燕既已決心歸附,便也敞開心扉,將黑山軍的大致兵力分布、糧草囤積點等信息坦然相告,態(tài)度合作至極。
第三日清晨,李肅一行已收拾停當,正準備向張燕辭行,繼續(xù)北上幽州。忽有寨兵來報,稱寨外有一名叫孫輕的小頭領,帶著二十余名弟兄求見,言說這些人乃是高順將軍麾下陷陣營士卒。
李肅與張燕對視一眼,皆感詫異。張燕命人將孫輕一行帶入。
只見孫輕走在最前,確是其麾下一名掌管數(shù)十人的小統(tǒng)領,而他身后那二十余人,雖穿著黑山軍的雜色號衣,但行動間步伐沉穩(wěn),眼神銳利,隱隱帶著一股正規(guī)軍的肅殺之氣,與周遭的黑山士卒氣質(zhì)迥異。孫輕上前一步,對張燕和李肅抱拳行禮,聲音洪亮:“大頭領,李使者!卑職孫輕麾下這些弟兄,稱自己是高順將軍麾下陷陣營的好漢!今聞朝廷天使在此,特來表明身份,懇請歸隊!此乃這些人軍中身份令牌,請使者、將軍驗看!”他身后一名為首的陷陣營老兵雙手奉上一塊制式鐵牌。
李肅接過令牌,仔細查驗,其上銘文、印記與陷陣營信物一般無二,確鑿無疑。他心中不由一動,看向張燕。
張燕臉上的表情可謂精彩紛呈,先是愕然,隨即是難以置信,內(nèi)心想到:“好家伙……黑山,自認經(jīng)營得鐵桶一般……卻不知何時,竟被高順將軍的陷陣營弟兄滲透了進來?而且看樣子,還不止這一批?”
仿佛是為了印證他的猜測,隨后不到一個時辰內(nèi),陸陸續(xù)續(xù)又有五六撥人馬,由不同的黑山小頭目領著,或是零星幾人自行前來,總計約五六十人,拜見李肅,皆自稱陷陣營舊部,并出示了信物。這些人分散在黑山軍不同隊伍中,平日里不顯山不露水,直到此刻才紛紛現(xiàn)身。
張燕看著這陸續(xù)聚攏的數(shù)十名精悍士卒,后背不禁沁出一層冷汗。他每次接見袁紹或朝廷使者,都只在外部營寨,自家真正的核心老巢藏于太行深處,自認神鬼莫測,這才是他能在袁紹與朝廷夾縫中茍存至今的最大依仗。
萬萬沒想到,朝廷的觸手竟早已悄無聲息地伸了進來,而且滲透到了如此程度!得虧自己見機得早,果斷選擇了歸順,若真存了騎墻或?qū)怪模峙履奶煲估铩桓以傧胂氯ァ?/p>
“陛下……陛下當真是深謀遠慮,手段通天……”張燕喃喃自語,對那位遠在長安的少年天子,生出了前所未有的敬畏。他卻不知,此刻若劉協(xié)得知此事,多半會啞然失笑,這純屬前往幽州的失散人員自發(fā)聚集,與他這位“深謀遠慮”的天子并無直接關(guān)系,只能說,強大的實力本身,就是最好的威懾與想象素材。
李肅雖也驚訝于陷陣營士兵竟能通過這種方式在黑山軍中存身并聯(lián)絡,但此刻更關(guān)心行程。他確認了這些士卒身份無誤后,便對那些陷陣營士兵道:“爾等能不忘舊部,忠心可嘉!既然身份明確,便暫隨本使一行,前往幽州與高順將軍匯合。具體安排,待見到高將軍后再行定奪?!彼謱O輕道:“孫頭領能庇護并帶領朝廷將士前來,亦有功勞,本使會一并記下。”
孫輕與陷陣營眾人聞言大喜,齊聲應諾。
事不宜遲,李肅當即向張燕告辭。張燕此刻態(tài)度更加恭敬,親自將李肅一行送至太行山隘口,并再三保證,必約束部眾,靜候朝廷旨意。
李肅帶著原有的護衛(wèi)以及新歸隊的數(shù)十名陷陣營士卒,離開了黑山勢力范圍,加快速度,一路向北,朝著幽州方向疾行。
路途漫漫,風塵仆仆。期間,李肅也通過繡衣府的渠道,大致了解了并州、涼州的最新進展。呂布美稷大捷、徐晃崛起、韓遂宋建覆滅……一個個好消息讓他心潮澎湃。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后面精彩內(nèi)容!
當隊伍越過重重山巒,踏入廣陽郡地界時,時間已悄然滑落至漢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六月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