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七年,深秋。
終南山的楓葉已紅透,如血染層林。
山風(fēng)卷起落葉,在空中盤旋,似無數(shù)冤魂在低語。
天一道館靜立于云霧深處,檐角銅鈴無風(fēng)自響,聲如嗚咽。
道玄獨坐“天字閣”中,面前黃紙鋪展,朱筆擱于硯臺之側(cè)。
他已六十余歲,白發(fā)如雪,面容枯槁,雙目卻依舊清明,如古井映月。
他知自己無法再返老還童,這一世,將真正走向終結(jié)。
可他不能停。
“天字命格”在他體內(nèi)流轉(zhuǎn),如江河不息,他活著,便注定要測字。
這一日,陰雨連綿。
一位老婦人拄拐而來,衣衫襤褸,面如土色。
她顫抖著遞上一張黃紙,上書一字:
“兒”
道玄凝視良久,心頭一震。
他用六神拆字法解析:
“兒”字形如跪拜之人,主孝道;
上為“臼”,下為“兒”,合為“臼毀子亡”之象;
筆畫斷裂,氣場灰暗,主死喪之兆。
他輕聲問:“可是尋子?”
老婦人淚如雨下:“我兒三年前入京趕考,音信全無。有人說他在旅店病死,有人說是被官府抓了……求大師一言,他還活著嗎?”
道玄閉目,天眼微啟。
他“看”到——
那“兒”字之上,浮現(xiàn)出一個青年男子的身影,身穿青衫,頭戴方巾,正跪于一處黑屋之中,雙手戴鐐,口中念念有詞,似在背誦經(jīng)文。
更奇的是,男子頭頂,竟有一縷青氣上升,直通天際,似與某處氣脈相連。
道玄睜眼,道:“你兒未死。
他被困于京城某處黑獄,但每日誦讀《孟子》,心志不滅。
他頭頂有‘文氣’升騰,主有貴人相救。
你若想救他,需去城南‘文廟’前,燒七日‘敬賢香’,再于第七夜子時,將此字貼于廟門。”
老婦人依言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