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經歷了數次有驚無險的部落沖突,有時候是語言不通引發(fā)的誤會,有時候是對方覬覦他們的貨物,都被劉邦用軟硬兼施的手段化解了,或是用小利拉攏,或是展示武力威懾。
他們終于抵達了第一個有一定規(guī)模的部落——一個依附于月氏的小國。
當劉邦帶著程淼、王離,捧著絲綢、瓷器,以“大秦皇帝使者”的身份,見到那個皮膚黝黑、戴著夸張頭飾的部落首領時,內心是激動的。
翻譯磕磕巴巴地傳達著雙方的意思。
首領對光滑的絲綢和精美的瓷器很感興趣,但對劉邦提出的建立穩(wěn)定商路、互通有無的提議,卻顯得猶豫不決。
“遠方來的朋友,你們的東西很好?!笔最I撫摸著絲綢。
“但,月氏王庭才是這片土地的主宰。我們小部落,做不了主。而且,東邊還有強大的匈奴人,他們就像狼一樣……”
第一次正式的外交嘗試,就碰了個軟釘子。對方既不想得罪他們,也不敢貿然答應什么。
劉邦沒有氣餒,他發(fā)揮了自己善于交際的特長,拿出一些食鹽、茶葉作為禮物,與部落首領喝酒,稱兄道弟,套取了不少關于西域局勢、部落分布、物產資源的情報。
“不急,不急。”劉邦對有些沮喪的程淼和王離說。
“咱們這趟,能走到這兒,摸清楚情況,就是大功一件!先把關系搞好,把大秦的名頭打出去!等咱們回去,稟明陛下,下次再來,底氣就更足了!”
他心中盤算著:【這地方部落林立,互相不服,正好可以利用。月氏、匈奴……看來這西域的水,深得很吶!】
他們沒有在這個部落過多停留,補充了飲水和食物后,繼續(xù)向西,朝著傳聞中更強大的月氏王庭方向前進。
前路依舊未知,充滿了艱難險阻,但劉邦的眼神卻越發(fā)堅定。
這趟差事雖然苦,也險,卻也讓他看到了廣闊天地和機遇。
劉邦回頭望了望東方,心中默念:“顧先生,但愿你我在咸陽再會時,我劉季,能給你,給陛下,帶回去一份厚禮!”
田制與賦役的激烈辯論剛剛塵埃落定,一份蓋有皇帝玉璽、措辭明確的詔書,便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由信使攜帶著,奔赴大秦疆域的各個角落,甚至傳向了那些雖被征服卻仍保留著自身文化印記的六國故地。
詔書的核心內容只有一個:皇帝陛下欲建“大秦皇家學院”,匯天下智慧,聚百家之學,分科授業(yè),為國儲才。今特召諸子百家飽學之士、名流顯學,即刻啟程,入咸陽覲見,共商學術,同襄盛舉!
沒有商量,沒有征求,直接了當。
這道詔書,在看似平靜的湖面上投下了一塊巨石,瞬間在大秦掀起了滔天巨浪。
諸子百家,無論顯學隱學,無論身處繁華市井還是深山老林,都因這份來自帝國權力中樞的召喚而震動、而彷徨、而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