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瓦巷的黎明,是被“春燕小吃鋪”里那縷最早升起的炊煙喚醒的。
凌晨三點過半,萬籟俱寂,連最勤快的報曉雞都還在沉睡。只有蘇家小院那間充當(dāng)廚房的偏房,窗戶里透出一點昏黃而溫暖的光。李春燕已經(jīng)系上了那條洗得發(fā)白、卻依舊干凈的藍布圍裙,開始了她一天的“戰(zhàn)役”。灶膛里的火苗“呼呼”地舔著鍋底,大鐵鍋里,浸泡了一夜的黃豆隨著水溫升高,開始散發(fā)出最原始的豆腥氣,這氣息很快就會被熬煮成濃郁的豆香。另一邊,發(fā)酵了一晚的面團在巨大的瓦盆里膨脹得如同飽滿的云朵,散發(fā)著微酸的、令人安心的酵母味道。她挽起袖子,露出略顯纖細卻異常有力的手臂,開始揉面,“砰砰”的悶響在寂靜的清晨里傳出老遠,像是敲響了一天勞作的序曲。
天光微熹時,小吃鋪門口那盞用舊燈籠改的電燈已經(jīng)亮起,在朦朧的晨霧中暈開一團暖黃。蘇建國沉默地將最后一張折疊桌在門口支好,用濕抹布仔細擦凈。店里店外,彌漫著一種大戰(zhàn)將至的、緊張而有序的氣氛。蒸籠高高壘起,白色的蒸汽如同興奮的精靈,爭先恐后地從籠屜縫隙中鉆出,帶著面皮和餡料的混合香氣,在寒冷的空氣里凝成一片誘人的白霧。油鍋也開始“滋滋”作響,金黃色的油條在里面翻滾、膨脹,散發(fā)出霸道的焦香。
第一批客人,往往是趕早班的工人和上早自習(xí)的學(xué)生。他們裹著晨露和寒氣,縮著脖子,循著那無法抗拒的香氣匯聚到小店門口。
“老板娘,兩根油條,一碗咸豆?jié){!”
“春燕姐,老樣子,肉包兩個,打包!”
“豆?jié){要甜的,油條脆一點??!”
人聲瞬間打破了清晨的寧靜,小小的店鋪立刻被熙熙攘攘的食客填滿。李春燕站在灶臺后,成了這場晨間交響樂的總指揮。她臉上帶著被熱氣熏出的紅暈,額角滲出細密的汗珠,但眼神明亮,動作快得讓人眼花繚亂。
只見她右手長筷精準地夾起油條,左手同時掀開蒸籠,白茫茫的蒸汽“呼”地撲了她一臉,她也毫不在意,麻利地用夾子取出客人要的包子。盛豆?jié){的勺子在她手中穩(wěn)當(dāng)?shù)孟耖L了眼睛,絕不會灑出半分。收錢、找零、回應(yīng)客人的要求,她嘴里應(yīng)和著,手上不停,仿佛有三頭六臂。那口熬豆?jié){的大鍋,那口炸油條的深鍋,還有那幾摞高高的蒸籠,就是她的戰(zhàn)場,而她,是一個從容不迫、游刃有余的將軍。
蘇建國則像一塊沉穩(wěn)的基石,默默地支撐著這一切。他不善言辭,很少與客人搭話,只是不停地穿梭在后廚與店面之間。面粉袋空了,他默不作聲地扛來新的;煤塊不夠了,他低頭去院角搬;洗碗池里堆積的碗筷多了,他系上圍裙就過去清洗,那雙布滿燙傷和老繭的大手浸泡在冰冷的肥皂水里,動作略顯笨拙,卻異常認真。他的背影,在繚繞的蒸汽和忙碌的人群中,顯得有些模糊,卻又無處不在,仿佛是一切喧囂和忙碌的穩(wěn)定底座。
曉光通常是在早餐高峰稍退時來到店里的。她穿著那身藍白校服,背著書包,像一只輕盈的燕子。她不會打擾忙碌的舅媽,自己熟練地在角落里那張專門留給她的、稍矮一些的小桌子前坐下,攤開書本和作業(yè)本。周圍是碗碟的碰撞聲、食客的談笑聲、灶臺上持續(xù)的烹調(diào)聲,她卻能很快沉浸到自己的知識世界里去,眉頭時而微蹙,時而舒展,筆尖在紙上沙沙作響。那專注的側(cè)影,與這煙火繚繞的環(huán)境奇異地融合在一起,構(gòu)成了一幅充滿生命力的畫面——一邊是生存的拼搏,一邊是未來的希望。
最讓人心頭一軟的,是蘇衛(wèi)民。他如今也有了“固定工作”。經(jīng)過李春燕無數(shù)次的、耐心的教導(dǎo),他已經(jīng)能做一些極其簡單的事情。比如,將洗好的筷子整齊地放進筷籠;比如,用一塊干抹布,一遍遍地擦拭已經(jīng)干凈的桌子;比如,將空了的醬油瓶、醋瓶拿到后院放好。他做得慢,甚至有些刻板,但極其認真。有時,李春燕忙不過來,會試著讓他給熟悉的、知道他情況的街坊老人端一碗豆?jié){。他會雙手捧著碗,步子邁得極其小心,眼睛死死盯著碗里晃動的液體,仿佛捧著的是稀世珍寶,直到穩(wěn)穩(wěn)地放在客人面前,才會抬起頭,露出一個如釋重負的、帶著點憨氣的笑容??腿藗円捕紩埔獾貙λπΓ蛘哒f聲“謝謝衛(wèi)民”。這簡單的互動,讓他渾濁的眼睛里,也會閃爍起一點點微光,那是被需要、被認可的喜悅。
臨近中午,早餐高峰過去,炒貨的香氣便會適時地加入進來。蘇建國已經(jīng)回到了他的“戰(zhàn)場”——那口架在巷口另一側(cè)的大鐵鍋旁。黑砂在鍋里翻滾,與栗子、瓜子碰撞,發(fā)出“沙沙”的、如同秋日私語般的聲音。那醇厚的焦糖香氣,與小吃鋪里彌漫的面香、油香、豆香交織在一起,非但不顯得雜亂,反而奇妙地融合成一種更豐富、更踏實的味道,那是蘇家獨有的、奮斗與生活的味道。
午后,是一天中相對清閑的時光。李春燕終于能坐下來,捶捶站得酸麻的腿,喝口水。蘇建國收拾完炒貨攤,會回來幫著準備第二天的部分食材。曉光早已去了學(xué)校。蘇衛(wèi)民安靜地坐在他的老位置,擺弄著他的彩線。陽光透過窗戶,照進暫時安靜下來的小店,空氣里還殘留著食物的余溫與香氣。
這日常的、循環(huán)往復(fù)的煙火景象,就是蘇家新生活的背景音,平凡,瑣碎,甚至充滿了勞苦。但在這煙火之下,是李春燕用汗水澆灌出的穩(wěn)定收入,是蘇建國用燙傷換來的點滴積累,是曉光在嘈雜中堅守的夢想,是蘇衛(wèi)民在簡單勞動中找到的尊嚴。這交織的香氣與忙碌的身影,共同譜寫著一曲屬于小人物的、堅韌而充滿希望的生存交響樂。它不再僅僅是為了活命,更是為了更有尊嚴、更有盼頭地,把日子一天天過下去,過出那份屬于自己的、鐵鍋里的日子香。